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漁萬島

圖片來自360百科
隸屬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港口區

面積    19平方公里

最高點   仙人山(海拔高度196米)

漁萬島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港口區[1] ,是港口城區的發源地,漁萬島曾只是一座荒島,曾隸屬防城縣公車鄉。解放後逐漸有居民,在島北部形成漁洲坪村,在島南部形成白沙萬村,於是兩村名中各抽取一字便成了「漁萬島」。 西元1993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防城港市後,市、區政府均定在漁萬島上,漁萬島成為防城港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開啟了新城市發展歷程。

目錄

簡介

漁萬島亦稱為「漁萬半島」,是港口區城區,東面隔海是企沙半島(或稱光企半島);西面隔海是江山半島(或稱白龍尾半島),與西海灣大橋相連;北面與沙潭江中心區海水相隔,退潮時可步行而過,現有三座大橋(興港大道倒水坳大橋東興大道生牛樸大橋南防鐵路生牛樸鐵橋)相連接。面積19平方公里。

地形

漁萬島地處濱海丘陵地,以山丘土坡為主,島上最高山峰為仙人山(海拔高度196米)。西元2008年以後,隨著防城港市大力發展,城市擴張,經人為改造地貌,現島上除仙人山外。所有山丘均移為平地建設高樓。

氣候水文

漁萬島海水潮汐全日潮不規則半日潮。漁萬島由於被江山半島及企沙半島包圍,環圍海域為內海,無論漲退潮,海灣內水域均風平浪靜,無洶湧浪潮。 漁萬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水豐沛,夏季炎熱漫長、冷季短。由於島三面環陸,大陸性氣候明顯,導致夏季風少、冬季強風現象。

海洋資源

南部北部灣漁場盛產各種魚類、蝦類、蟹類和貝類800多種。海水養殖方面,則以對蝦、大蠔養殖為主,同時發展蟹、貝、魚等名特優品種。 東灣、西灣有防城江沙潭江等淡水河流注入,形成豐富的鹹淡水資源,養植茂密的紅樹林

人文民族

島上最初土著居民以壯族漢族及少量京族為主,隨著城市迅速發展及島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多的北方居民。形成了典型的南北融合多民族文化。

交通

漁萬島是港口城區及防城港市發源地,有南防鐵路南防高鐵防東高鐵等鐵路經過,形成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

橋樑

島北部有倒水坳大橋、生牛樸老橋、東灣大橋、榕木江大橋四座橋樑與北岸陸地連接;島西部有西灣跨海大橋與江山半島相連。

主要道路

北部灣大道、北環路、東灣大道及中華路形成環島路,另有東興大道、興港大道、凱樂路、珍珠路、北湖街等主要交通要道。

主要港口

防城港碼頭位在島的最南端處,是華南地區能卸載15萬噸級以上超大型船舶的少數港之一。

歷史沿革

漁萬島過去是一座荒蕪的島嶼,從外地遷來居民,因居民打魚為生,在島北部成了叫為漁洲坪的村落,在島南部形成了東頭村,地名叫白沙萬,於是島民稱此島為「漁萬島」,原屬防城縣公車鄉。 西元1968年3月始建海港,名叫「沙萬港」,作為秘密援越的港口。 西元1972年,周恩來同志批示隱蔽擴建。 西元1984年,由國家批准隨同北海市作為一個整體,列為中國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西元1985年,設立地級建制的防城港區,由自治區領導。 西元199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防城港市,原防城港區改為港口區,做為防城港市的一個市轄區,市政府和區政府都建在港口區的漁萬島上。

參考文獻

  1. 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博雅地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