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溺血
圖片來自360常識網

溺血 ,證名。指尿中有血。

尿血,中醫病名。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塊,排尿無疼痛為特徵的一種病證。[1]又名溺血、溲血。根據血量多少不同,小便可呈淡紅色、鮮紅色或伴有血塊。多由感受外邪、腎陰虧虛、脾失統攝等所致。治療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扶正祛邪為基本原則。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中泌尿系統疾病引起的血尿。[2]

目錄

簡介

《素問·氣厥論》:「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又有溲血、尿血等名。溺血通常隨尿排出,多無疼痛。參見溲血、尿血等。

水寒土濕,脾陷木郁,風動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則後泄於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於小便。 陽氣蟄藏,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蟄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澀而不利。緣木愈郁則愈欲泄,愈欲泄則愈郁,郁生下熱,小便赤數。雖火盛之極,而實以脾腎之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達郁,自是主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於脾家,但宜溫燥,雖肝熱極盛,不可瀉其脾土也。

寧波湯: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阿膠(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發灰(三錢,豬脂煎,研)  煎大半杯,溫服。

溺血與便血同理,而木郁較甚,故梗澀痛楚。苓、澤、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行瘀,梔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

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桃仁之類行之,此定法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