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湋水,也稱湋河,古稱沮水,武功縣段俗稱後河、小韋河,黃河支流渭河支流漆水河的支流。源出陝西鳳翔縣西北雍山下,為雍水,東南流經岐山縣西為湋水,又東經扶風至武功縣會漆水入渭。全長100公里,年平均流量0.57秒立方米,最大洪流量413秒立方米(1954年)。年徑流量1785.2萬立方米。 湋水上游的橫水、雍水流域,歷史底蘊深厚,其中著名的雍城遺址,為先秦故都。

中文名 湋水

古 稱 沮水、後河(武功縣)、中牢水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渭河支流漆水河的支流

發源地 陝西鳳翔縣西北雍山

流經地區 鳳翔、岐山、扶風、武功 河 口 縣武功武功鎮南

全 長 100公里

年平均流量 0.57秒立方米

目錄

幹流概況

鳳翔縣境內 ,為上遊河源段,分別為雍水和橫水。一般以雍水為正源,橫水為支流。雍水,古稱中牢水。發源於鳳翔縣西北雍山下,橫貫境內中部平原。主要支流在距縣城東南5公里的三岔村匯合東流,經彪角鎮之北,至岐山縣。全長25.4公里,流量120公升/秒,流域面積461平方公里。橫水,位於縣境東部,縣境內長54公里,流量約200公升/秒,流域面積538平方公里(縣內38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上游溪流密集,沿河地帶山泉較多,河床比降大,為降雨補給提供了有利條件。主流自田家莊鄉柏林村出山,經橫水鄉東折入岐山縣境內。在其支流上建有白荻溝(亦稱鐵王)、姚家溝、群力(亦稱柳溝)等中小型水庫。 岐山縣境,湋水,由橫水、雍水而成,橫水河西由岐山縣鳳鳴鎮孫家河村入境,雍水河西由孝子陵鄉河北堡入境,於大營鄉河交村匯合後稱後河,東流,於棗林鄉香房村入扶風縣境,流長共33.5公里,河流曲折,洪、枯水量變差較大。 扶風縣境,稱湋水,自岐山縣入縣境中部,經新店、午井、城關、太白、段家、杏林6個鄉鎮,境內全長42.7公里,流域面積451.9平方公里。開發利用較少,年平均利用量196萬立方米。 武功縣境,俗稱後河、小北河。自扶風縣入境,東流武功鎮南匯入漆水河,境內流長10公里。至此,湋水全長100餘公里。

主要支流

其支流有鳳翔縣的橫水,岐山縣的魯班溝、龍尾溝、麻葉溝,扶風縣的七星河、美水河等。七星河,發源於岐山縣祝家莊、京當兩鄉的岐山南麓(一說扶風縣境北部橋山南麓西觀山的龍泉寺),南流經青化鄉於趙家村入扶風縣境匯入湋水。境內流長7公里,年產徑流量642.3萬立方米,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在扶風縣又名畤溝河,黃堆杜城一帶亦稱三岔河,自北而南,經黃堆、法門、城關入河。全長21公里,流域面積142平方公里。常流量不足1秒立方米,年總徑流量256萬立方米,全被水庫節節攔蓄。該河形成久遠。據沿河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證,古人為取水方便,瀕水而居,表明七星河早已有水。美水河,亦名美陽河。發源於扶風縣橋山石槽澗,集水匯流,由西南而東,經黃堆、南陽、法門、建和與太川水合流,南至浪店入河。全長30.4公里,流域面積235平方公里。常流量0.02秒立方米,年總徑流量77萬立方米,被太川、信邑水庫攔蓄,下游滲流量極少。太川河,發源於扶風縣召公鎮呂宅村西懸崖下之泉水,涓流南下與美水合流,一般通稱美水。古時有溫泉,後漸移深澗。據清嘉慶《扶風縣誌》載:「溫泉在今眾和里,水出如湯,行數里尚溫,太川水過而合之」。

水利工程

白起渠,公元前250年,秦將白起在雍屯兵,引棗、寧二河水灌溉屯田以充軍餉。據初考:引今董家河水,經石家營、南古城匯入雍水,全長15公里,可灌今董家河、石家營、南古城沿渠大片軍屯地,後人稱此為「白起渠」。今渠跡猶存,已不能引水,大洪時可泄流。秦官渠,明萬曆年間,鳳翔知府沈縉組織今田家莊鄉齊村、大塬、果園、新增務一帶村民,引川口河(橫水河出山口段)水至齊村東南。乾渠長0.5公里,下分二支:一支由齊村經郭家底下向南,長2.5公里,灌北務、新增務一帶農田;另一支由分水口向東經齊村張公祠至果園西壩,長2公里,灌果園以南農田。可總灌地兩千餘畝。因渠處秦地,且為公有,故稱「秦官渠」。沈知府為免生爭水糾紛,於分水口立碑布告分水法規和用水制度,使民盡得其利。群眾感其恩,在新增務修沈公祠,以頌德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關中大旱,當地群眾復修此渠,並立碑記其事(碑在「文革」中破壞)。後渠道幾經變遷,現已湮沒。明、清時期沿河引水渠:袁家河渠,雍水河流域:引城西北15公里處七眼泉水而南行,至今董家河鄉線家莊北而三分,解決今趙村營、草灘營、韋家堡一帶人畜飲水。有碑記其事(「文革」中毀),渠已湮沒。

蓄水工程

底寺水庫, 底寺水庫在群眾自修的基礎上,由縣水電工作隊設計,1958年3月28日開工興建,由故郡、大營組織民工施工。1962年8月,完成樞紐工程和抽水站及灌區乾渠修建任務,1963年~1965年7月,由故郡公社組織民工擴建,先後投工19.4萬個,投資22.0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1.23萬元,1980年又增建放水塔1座。底寺水庫,原屬縣辦抽灌小(一)型水庫,1975年1月下放故郡公社管理,位於故郡鄉底寺村南,屬水河系硯瓦溝流域,總庫容22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37萬立方米,流域面積38平方公里。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和放水洞。均質土壩,高26.4米,壩頂高程662.5米,壩頂寬10米,底寬148米。溢洪道位於左岸,長366.5米,最大泄洪流量36.4立方米/秒,塔式泄水建築物位於大壩左肩,泄流能力5.8立方米/秒,水庫東、西建站,抽水灌溉,灌區配套乾渠2條,長3.7公里,支渠2條,長5.7公里,各類建築物18座,設施面積6000畝,有效灌溉面積3100畝。千集村水庫,工程由縣水電局設計,1966年10月由大營公社組織勞力興建,1978年竣工,完成土石方11.94萬立方米,投工9.9萬個,投資13.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9.0萬元。1969年3月開始抽水站等灌區配套工程建設,1972年7月竣工,完成土方3.8萬立方米,投工3.2萬個,投資4.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萬元。千集村水庫為鄉辦抽灌小(一)型水庫,位於大營鄉千北村,屬河水系硯瓦溝流域,總庫容129.8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2.5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樞紐工程由大壩、臥管涵洞和溢洪道組成,均質土壩,高28.6米,壩頂寬4米,長100米,底寬150.5米。溢洪洞位於大壩左岸,全長196.33米,泄洪能力24.1立方米/秒。放水涵洞長92.5米,過水量1.0立方米/秒。建抽水站一座,三級提水灌溉,灌溉配套乾渠3條,長5公里,引渠5條,長4.6公里,修各類建築物23座,設施面積5000畝,有效灌溉面積3500畝。魏家河水庫,工程由縣水電局設計,1970年由益店公社組織勞力興建,1979年5月完工,完成土石方23.3萬立方米,投工24.4萬個,投資23.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5.7萬元。1972年10月動工修建抽水站,進行灌區配套,1973年8月竣工,完成土石方4.35萬立方米,投工6.7萬個,投資19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5萬元。魏家河水庫為鎮辦抽灌小(一)型水庫。位於益店公社車頭坡村西,屬河水系馬尾溝流域,總庫容148.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13.5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4.9平方公里。樞紐工程包括大壩、台階式臥管涵洞和寬淺式溢洪道。均質土壩,高23米,壩頂高程599.1米,壩頂寬5米,長180米,壩基寬128米。放水洞位於大壩右肩,放水量0.6立方米/秒。溢洪道位於大壩左肩,長286.1米,最大泄洪量54立方米/秒。壩後建抽水站一座,兩級提水灌溉,灌區修建乾渠2.5公里,支渠3條,長6公里,建築物34座,設施面積7600畝,有效灌溉面積4400畝。 白荻溝水庫,位於姚家溝鄉鐵王村亢家河(橫水河主流)上,因地而名,也稱亢家河水庫。庫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34平方公里。呈扇型,屬黃土丘陵區,植被良好。主流長30.63公里,比降135‰、常流量0.3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總庫容112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650立方米。因多年淤積,現有興利庫容432萬立方米,庫區最大水面431.8萬平方米。 水庫樞紐工程由均質土壩、塔式放水洞、開敞式溢洪道組成。壩高32.3米,頂寬5.4米,長484.5米;壩基寬156.95米,長350米。溢洪道設在水庫右岸,全長130米,實際最大泄洪能力970立方米/秒。為交通計,在溢洪道上架有寬1.2米,長45米的綱索木板吊橋。放水設施建在水庫右岸,由放水塔、放水洞和工作橋組成。放水洞為一漿砌片石門洞,全長152米設計引水量3.0立方米/秒,最大放水量4.2立方米/秒。放水塔建在放水洞進口66米處,為一漿砌粗料石管柱體,塔頂工作室與壩頂由工作橋連接。 該庫建築標準定為四等四級,是橫水河流域綜合性一期水利工程。1958年10月由橫水河水利工程指揮部動員城關、彪角、柳林、陳村四個公社(即現鳳翔全縣)民工修建,至1960年底大壩合壠。1962年灌區正處建設中就受益2.35萬畝。1964年10月,灌區基本建成後正式投灌。總投資654.4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26.3萬元,群眾自籌228.18萬元。投工233.15萬個,補助糧25.479萬斤,完成土方122.79萬立方米,石方9.25萬立方米,混凝土2.407立方米,鋼材24.7噸,木材104立方米,水泥260噸。群力水庫,位於五曲灣鄉湯房廟村南的柳溝河上,屬橫水河右岸支流,因地而名,亦稱柳溝水庫。大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呈桃葉型,屬黃土丘陵區,流域內坡陡溝深植被良好,主流槽長13.875公里,比降50.4%、總庫容540萬立方米,為多年調節型水庫,屬四等四級工程。有效庫容310萬立方米,死庫容24萬立方米(據1979年12月實測,死庫容已淤滿)。1957年10月,由橫水河水利工程指揮部動員現受益區南指揮、糜杆橋、陳村、尹家務鄉(鎮)民工清基,開挖截水槽。1959年因資金、勞力不足而停建。1965年由縣人民政府組建「群力水庫建設兵團」上馬復修,1969年12月竣工。總投資119.2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0.33萬元,群眾自籌73.69萬元。完成土方59.3萬立方米,石方4.4萬立方米,混凝土0.19萬立方米,投勞動力86.7萬個,水泥720噸,木材124.8立方米,鋼材7.35噸。 群力水庫有大壩、放水洞、溢洪道三大樞紐工程。均質土壩高36.36米,頂寬5米,長175米,壩基最大寬度181.08米,長80米。塔式放水洞設在水庫右岸,通過風化石英砂基岩層,全長195米,坡比0.01,設計流量10立方米/秒,實際最大放水量3.4立方米/秒。放水塔設在放水洞進口以下65米處,呈管狀漿砌粗料石體,高33.26米,內徑3.5米,塔體與大壩以工作橋連接。溢洪道設在右岸黃土坡上,為一敞開式泄洪設施,與放水洞平行,間距30米,全長60米,實際最大泄洪能力325立方米/秒。桃樹溝、姚家溝水庫,兩庫均位於姚家溝鄉姚家溝村北橫水河支流上,是1958年停建的原西(高)干過溝渠庫結合工程,流域相毗鄰,同處黃土丘陵區,是同一灌區的姊妹庫,均屬多年調節性小(一)型水庫。1957年同時測設,1958年10月同時施工,時值並大縣期間,姚家溝水庫系今岐山縣民工修建,桃樹溝水庫為鳳翔民工所築。 桃樹溝水庫由均質土壩、寬淺式溢洪道和放水臥管組成工程樞紐。大壩原高18米,1977年加至28米,壩頂寬3.5米、長259米,壩基寬152米、長60米。大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73‰,多年平均徑流量128.8萬立方米。總庫容13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9萬立方米,死庫容7.7萬立方米(1979年12月實測淤積21萬立方米)。溢洪道建在水庫東岸,實用堰以下渠槽最大泄洪流量175立方米/秒。放水設施在壩左端,由放水臥管和放水洞組成,放水洞呈門洞式,全長165米。放水臥管建在溝西土壩與崖坡交角處,設計放水量0.3立方米/秒。1960年6月,水庫蓄水後,滲漏嚴重。1977年4月,由田家莊民工截滲加壩,並在水庫左岸新開溢洪道。1977年9月全部竣工,樞紐工程經兩次修築遂成現狀。建築投資151.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87.91萬元,投勞動力74.6萬個,完成土石32萬立方米。 姚家溝水庫與桃樹溝水庫建築物相同。其均質土壩高31.5米,壩頂寬13米,長165米,壩基最大寬度210.75米,長210.75米。土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73平方公里。主流槽長6.075公里,比降413‰,平均年來水量104.7萬立方米。總庫容21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8萬立方米,年均出庫水量80萬立方米,灌溉用水26萬立方米。溢洪道設在水庫左岸,全長124.4米,實際最大泄洪流量130立方米/秒。臥管放水設施建在大壩右岸,放水量0.03立方米/秒。1960年5月水庫竣工,總投資256.619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99.23萬元,投勞動力67.6萬個,完成土石39萬立方米。東風水庫,位於雍水河中游。因庫區在紙坊、塔寺、八旗屯三條支流交匯處的郭店鄉三岔村,亦稱「三岔水庫」。1966年上半年勘測設計,同年10月底由「鳳翔縣東風水庫建設兵團」動員受益區郭店、彪角、虢王公社和南指揮公社高莊大隊民工修建,1970年4月基本竣工。大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365平方公里,其中黃土丘陵區194.5平方公里,黃土塬區170.5平方公里。主流槽長30.2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44‰。流域呈扇形,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總庫容13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08萬立方米,死庫容155萬立方米,庫區最大水面3075畝。屬多年調節性水庫,為三等四級典型的平原型水庫工程。該庫設計興建期,正處「文化大革命」中,許多設計圖與施工圖不符,施工圖又與實物不符,且資料殘缺不全。1982年水庫「三查三定」時,始將底細摸清。該庫由均質土壩、開敞式溢洪道、塔式放水洞構成工程樞紐。大壩由黃土狀亞粘土碾壓而成。全長854米,其中主壩長354米,副壩長500米,接副壩有繞庫300米圍堤。設計主壩高25.6米,副壩高8.6米,壩頂寬約7米,壩基寬122.25米,長185米。施工中因取庫區亞粘土上壩,致庫區部分細砂層裸露,增加了副壩滲漏。塔式放水洞座落在大壩右端的二級階地上,與壩軸成正交,放水洞為2.2×1.8米混凝土卵形洞,長102米。放水塔高10米,內徑呈2.8米的粗料石管柱體,似「T」形工作橋與大壩相接。溢洪道原設計座落在主壩右端,為蓑衣壩溢流,施工中改在主副壩結合處,座落在河床左岸二級階地上與壩軸成正交,其中心線呈折線狀,全長215.7米。由實用堰、交通橋、陡坡、挑流四部組成,其中實用堰呈半園狀伸入庫區13米,實際最大泄洪量245.1立方米/秒。

流域概況

鳳翔縣境內 ,流域多為黃土台塬,北以雍水河為界,與洪積扇區相望,東至岐山縣界,南、西均連寶雞縣[1] 。東西長約27.5公里,南北寬約6.5公里,面積152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12.8%,海拔750~800米。區內有虢王、彪角、郭店、南指揮、尹家務等鄉(鎮)。人口12.1萬,耕地20萬畝。多有徑為幾十米乃至幾百米的碟形或條形凹地,以虢王、彪角、南指揮等地區分布較多。台塬上為更新統黃土覆蓋,厚約105~128米,下為更新統洪積砂礫、亞粘土層。地勢平緩,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霜期較短,日照充足,為發展糧食生產提供了天然條件。本區盛產小麥、玉米油菜、豆類及瓜果。岐山縣境內,有北原,位於岐山南麓,橫水河、河以北,為山前洪積扇,東寬西窄,西北高,東南低,坡度3~10°。東西長約28.5公里,南北寬約11.3公里。含益店鎮、鳳鳴鎮、大營、故郡、北郭、蒲村、祝家莊、青化、京當7個鄉。北部沿山一帶,溝壑縱橫,土壤脊薄,但質地較好。中南部原面起伏不大,土層深厚,土質良好,馮家山水庫北乾渠橫穿其間。區內有4條溝壑,自西向東為:佛指溝,又名鳳鳴溝,在縣城西2.5公里處,與鳳翔縣橫水鄉交界,南北走向,北自周公廟,南至鳳鳴鎮陳家河,全長7公里。自北至南依地段名為東溝、杜家溝、佛指溝、鳳鳴溝等。內有小溪,可灌沿溝農田。瓦溝,位於縣城東6公里處,南北走向,北起岐山南麓,南至龐儀村,縱貫故郡鄉西部,全長8公里,上段名底寺溝,下段名硯瓦溝。有泉數眼匯流成溪,1960年後於底寺溝、千集村各築水庫1座。尾溝,在縣城東10公里處,南北走向,北起太白峽,南至湋水河,全長15公里,主溝道深30至40米,寬約100米,溝底比降1/40。上段名孔頭溝,下段名龍尾溝,分築水庫3座,總庫容1136萬立方米。有清泉2眼,春初冰消,溪流遂以興波,故有「龍尾春波」之稱,為岐山舊時八景之一。尾溝,在益店鎮西1.5公里處。初名湋谷,後因溝內有野生大麻又稱麻葉溝,南北走向,北起岐山南麓,南至益店鎮侯家灣,主道長10公里,深30米,寬約30米。溝內有泉2眼,水庫2座七里原,位於橫水河與雍河之間,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由鳳翔縣伸入,在縣境內斷頭,總體為「△」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東三面均為凸凹不齊的原邊,斜向河谷。坡度較緩,原面平坦,土層深厚,馮家山水庫北乾渠沿原西北而過,原上為孝子陵鄉,為糧油主產區。磧雍原,又名磧石原,位於渭河與河(上游名雍水河)之間。西自千河,東至川口,在縣境內西自馬江鄉史家凹,東至棗林鄉羅局,長20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呈長方形。系黃土台原,原邊凹凸不齊,坡度陡峭,原面廣平,土層深厚,質地多中壤,熟化層30~60厘米。地下水分布均勻連續,馮家山水庫南乾渠橫貫其間。含馬江、麥禾營、棗林3個鄉的27個村民委員會轄區。橫水河谷,位於岐山縣北原與七里原之間,西北東南走向。寬約0.5公里,大部為兩岸一級階地,高差1~2米。水資源豐富,土層厚,肥力高,多為一年兩熟,主產糧油和蔬菜,含鳳鳴鎮、孝子陵鄉、大營鄉的部分轄區。雍水河谷,位於岐山縣磧雍原北,七里原、北原之南,東西走向,橫穿縣境中部,西高東低,上窄下寬,長約33公里,兩岸一級階地寬約0.5公里。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主產糧油及蔬菜,一年兩熟。含馬江、孝子陵、麥禾營、大營、棗林、故郡、益店7個鄉鎮的部分村委會轄區。扶風縣境,湋水河南是陡岸,塬面平坦,無支流下注。河北是緩坡,北高南低,北岸溝壑多有水流注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