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記
《游山記》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選自《曾鞏文集》·記四篇。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目錄
原文
余與南陽張僑、潁川晁仲升九月壬子會太平觀宿,癸丑過東西林寺,與道士任禹恭、丁宗元、僧本全俱過化成護國石盆寺、寶興岩,宿普照寺,甲寅止峰頂、大林、天池寺、佛手岩,至定心石,還大林寺宿,乙卯乃歸。凡觀游之得石有名者十:劉仙、峰頂、文殊、頭陀、把針、睡魔、定心、南北石柱。峰有名者三,峰頂、擲筆皆至,其上香爐。坐峰頂下視之,谷一錦繡。坐擲筆下視之,池四白蓮,白氏草堂東南天地台二。講經十八賢煮茶試泉二:虎跑,石盆。書姓名刻石二:擲筆峰、佛手岩。
余既游其間,而因思彗遠等十八人,相與避晉於此者,誠山水之佳處也。然十八人者,知避晉而自肆于山水之間,而不知自溺於異學,此陶令所為不取也。自文武沒,君臣相得之際少,士之有道者所以難仕。若陶令者,從容於濁世,以道自守,進不受污,知時之去,隱不離正,非十八人者所能到也。若予者雖能知其是非,而豈能仿佛及之,而徒知山水之為樂。將歸,遂書之,所以使余心與後之游者有考焉。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曾鞏集
《曾鞏集(套裝上下冊)》以《元豐類稿》為主,收錄了現存曾鞏的全部詩文,計詩410首,文752篇,是目前收錄曾鞏詩文最為完備的本子。《曾鞏集(套裝上下冊)》是"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之一種。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散文創作上,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見稱,講究章法的嚴謹和布局的分明,敘事、議論委曲周詳,節奏舒緩平和,用詞樸素有分量,思致清晰,獨具風格。《曾鞏集(套裝上下冊)》據清代顧松齡刻本為底本,以元代丁思敬刻本為主要校本,較為全面詳盡。
視頻
游山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宋八大家,國學夢
- ↑ 古時候說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搜狐,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