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澠池縣隸屬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隔河相望,南與洛寧、宜陽相連,東裹義馬與新安為鄰,西界崤函與陝州區接壤。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屬溫帶季風氣候。

澠池縣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35.89萬(2017年)。全縣轄5個鎮,7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距省會鄭州190公里,距古都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是河南省經濟管理擴權縣、對外開放重點縣和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位於「鄭洛工業走廊」的西端,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冶金、建材、耐材基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270.3億元。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1]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的崤山分水嶺上,地處黃土高原的東部邊緣,是秦、晉、豫三省之結合地帶。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1°33′~112°01′和北緯34°36′~35°05′之間。北濱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等縣隔河相望,南連熊耳與洛寧、宜陽等縣接壤,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界崤函連接陝縣。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國土總面積1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1667公頃。縣政府駐地東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洛陽市74公里,西距三門峽市58公里。

地質

澠池地處秦嶺東西複雜構造帶中,位於秦嶺山脈緯向構造帶東端北分支——崤山一個向斜上。向斜軸在南大嶺一帶,軸向近似東南,不對稱。全縣大部分地區處於向斜之北面。地層由老而新、由北向南排列。位置處於華北陸台之南部,屬華北斷塊區的太行斷塊,在崤山一帶有斷裂地層,且基岩出露。在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影響,地層上折皺強烈、斷裂發育,斷裂以小斷裂和不明性質斷裂為主,個別地層中有岩漿侵入。出露地層有:震旦系石英砂岩,寒武系灰岩、頁岩,奧陶系白雲質灰岩,石炭系灰岩、砂岩,二疊系、三疊系的砂岩、頁岩。地質總的特點是,構造複雜、斷層極多。較大的斷層有44處,主要有龍鼻斷層、扣門斷層、焦槐斷層、坡頭斷層、義溝斷層、東山斷層等。

澠池地質方面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形成近似東西走向的拱曲隆起和活動斷裂,屬鄂豫地震帶外地區,為地震高發區。澠池地震危險程度為5級(六度),但強震較少,震級一般小於5.5級,頻率也較低。

地貌

澠池地處黃河流域,地貌屬淺山丘陵類型,海拔200~1500米不等,平均海拔505.8米。北部是以秦嶺余脈東崤山為主體的中低山區(韶山區,海拔800~1500米),以韶山林牧區為主,占全縣總面積的52.5%;南部是以西崤山(即南大嶺)為主體的丘陵川區(海拔400~700米),中部為一個向中間傾斜的槽形盆地(澗川區),包括澗河川和洪陽河川(海拔700~300米)。丘陵川區含澗河糧煙區(占全縣總面積的24.5%)和南大嶺糧油煙區(占全縣總面積的21.8%)兩部分;北部黃河谷地,海拔在200~250米,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布。占全縣總面積的1.2%。黃河小浪底工程移民時,全部被淹沒。

澠池縣地勢,從果園鄉到南村鄉,自南向北依次為梁前斜地、梁地、河谷盆地、山前斜地、低山丘陵、黃河階地。截至2000年底,小浪底水庫蓄水後,235米高程以下黃河階地全被淹沒。

澠池山區屬秦嶺余脈的崤山段(嶔崟山),有大山約87座,山頭2270個。主要分南北兩干:南干西崤山(南大嶺),自陝縣火石山(亦名谷陽山、谷城山)入界,東西走向,以土山丘嶺為主,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山頭主要有熊耳山(在澠、陝界)、龜山(呂祖廟山)等;北干東崤山自陝縣馬頭山入界,東西走向,以中低山區為主,主峰韶山,海拔1463.2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還有:位於段村鄉的尖山、筆架山、黃頂山、香爐山、關爺山、書山、羊園山,位於坡頭鄉的三架山、雙栗樹、五朵山、萬古山、鏊山(雷公山),位於仁村鄉的方山、轎頂山、寺大頂、木蘭山,位於西陽鄉的天壇山,位於南村鄉的岱嵋山等,海拔1000米以下的主要山峰有:馬頭山、扣門山(羊耳山)、廣陽山(澠池山)、桓王山(鳳凰山)、青山、鹿抬頭山、鳳凰山(洪山)等。全縣主要山谷有金燈河谷、澗口河谷(含瓦廟溝)、石門溝、佛爺溝和柏隆溝等。

氣候

澠池縣地處中緯度內陸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壓控制,氣候乾冷,雨雪稀少;春季太陽高度角逐漸增大,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進,氣溫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由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偏南不同,形成濕熱乾旱、炎熱乾旱和雨澇三種天氣;秋季,太陽高度角逐漸減小,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退,氣候涼爽,雨水減少。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工業快速發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進一步增加,造成大氣溫度持續升高,隨之帶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受此大氣候的影響,2000年後,澠池縣氣候也有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年平均氣溫偏高、年降水時段趨向集中、暴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發生幾率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出現次數增加。

水文

澠池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澗河、洪陽河、澗口河等,統屬黃河流域。黃河自境內西北的槐扒村入境,至東北的關家村東1.5千米處出境入新安,境內流程58.5千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澠池縣內栽培作物共有糧、棉、油、煙、麻、瓜、蔬、綠肥等40餘類、451個品種。其中,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紅薯、豆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煙葉、瓜菜、花生、油菜中藥材、食用菌為主。此外,還有156科637屬1218種植物。據1986年農業區劃資源調查,境內有野生植物156科、1218種。在這1218種野生植物中,按植物形態可分為:喬木177種、灌木181種、藤本39種、草本821種。按植被類型可分為:以槲櫟為主的櫟林和以栓皮櫟為主的櫟林組成的落葉闊葉林;以側柏和油松為主的點片狀分布的針葉林;以胡枝子、連翹為主的灌木,以黃櫨為主的灌木,以連翹為主的灌木,以荊條、酸棗為主的灌木和以棠梨為主的灌木等形成的落葉灌叢;以白羊草為主、以黃背草為主、以羊鬍子草為主和以蒿類為主的草甸。按經濟價值分,有以漆樹為主的漆液植物和以栓皮爍等為主的單寧植物等組成的化工原料植物;以柴胡等為代表的根與根莖類藥材、以艾葉等為代表的葉類藥材、以金銀花等為代表的花類藥材、以酸棗仁等為代表的果實類藥材、以杜仲等為代表的皮類藥材等藥用植物;以葛藤、枸樹、桑樹等為代表的纖維植物;以橡子、三葉木通等為代表的澱粉植物;以核桃、黃連木、文冠果為代表的油料植物;以杏、柿、棗等為代表的果皮植物。按植物類譜可劃分為:蕨類植物12科12屬35種;裸子植物9科18屬22種;被子植物134科607屬1164種。 在以上各類野生植物中,縣內的山地樹種有50餘科、79屬、200種;四旁和引進樹種15科、29屬、5個種;花木15個科、17屬、22種。還有藥用植物有702種(其中根莖類53種、果實類32種、全草類18種、樹皮類7種、花葉類5種)、牧草26科428種。

動物資源

澠池縣動物資源計150餘種,除豬、羊、牛、雞等飼養動物外,還有野生的飛禽,走獸、爬蟲、水生動物等。動物有家畜、家禽15個種:牛、馬、驢、豬、羊、兔、蜂、貂等。除家畜、家禽和籠養鳴禽外,尚有野生動物120種,其中獸類22種、鼠類6種、鳥禽類38種,稀有動物有:香獐、鹿、羚羊等。野生動物中還有爬行類、魚類及大量的蟲類及微生物等。由於林區破壞和濫捕濫殺,野生動物中獸類瀕臨滅絕,一些野生動物如鼠類則因天敵減少而大量繁殖。

礦藏資源

澠池縣位於華北地台南緣,主要出露地層為中元古代一新生代沉積地層及部分火山岩地層,因而,成礦主要與沉積作用有關,形成了澠池縣境內豐富的沉積礦產。已發現礦產30餘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20餘種,探明資源儲量約30億噸,潛在經濟價值2000多億元。其中,玻璃用石英砂岩、鑄型用砂岩的資源儲量在河南省居首位;資源儲量在三門峽市居第一位的有:玻璃用石英砂岩、鑄型用砂岩、鋁土礦、鎵礦、含鉀砂岩、重晶石等;居三門峽市第二位的有:煤炭、水泥用灰岩、溶劑用灰岩、冶金用白雲岩;耐火粘土居三門峽市第三位。其中,煤炭、鋁土礦在澠池縣多年來的經濟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澠池縣的優勢礦產。澠池縣礦產資源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其北部主要為鐵礦、重晶石集中分布區;中南部為煤、鋁土礦、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等礦產集中分布區。

煤炭是澠池縣優勢礦產之一,境內有澠池和義馬兩個煤田,涉及大小井田19個,探明資源儲量119941.03萬噸。(1)澠池煤田西起陝縣高廟山,經澠池縣張村鎮高橋、陳村、仁村、洪陽,東至新安縣鐵門,長約60公里,北臨黃河,南與義馬煤田毗鄰,寬約20-30公里。(2)義馬煤田位於澠池縣城南部的果園、天池兩鄉鎮,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5-11公里,地跨澠池縣和義馬市,在澠池縣境內約80平方公里。義馬煤田是全省惟一可供開採的侏羅紀煤,具有埋藏淺,煤層厚和儲量大的優點。

鋁土礦為澠池縣優勢礦產之一,也是河南省「優質鋁土礦基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坡頭、仁村、張村、陳村、洪陽五個鄉鎮,此外英豪、仰韶、南村等鄉鎮也有發現,資源較為豐富,具有分布相對集中、埋藏淺、品位高、適合露天開採等特點,已成為省內及國內重要的鋁土礦供應基地。境內含礦面積達百餘平方公里,探明資源量14780.34萬噸,氧化鋁含量一般在60%~78%範圍內變化,氧化鋁對二氧化硅含量的比值一般為5~15,最高可達40。

2015年底,澠池縣有各類礦山企業59家,其中煤炭礦山19家,鋁土礦礦山13家,重晶石礦山7家,水泥用石灰岩3家,建築石料用灰岩9家,制灰用灰岩2家,玻璃用石英岩2家,建築用砂岩1家,鐵礦1家,溶劑用灰岩1家,鉀長石1家。根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數據統計,全縣境內礦山企業從業人員1.65萬人,年產礦石量881.6萬噸,工業總產值20.5億元,礦產品銷售收入16.6億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年檢率達到95%,儲量動態管理動態監測率達到100%。礦產資源補償費累計徵收入庫2090萬元。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據公安統計數字,澠池縣轄區總人口35767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023人,城鎮化率40.84%。

民族

據民族宗教管理機構資料顯示,至2015年底,境內有維吾爾、回、蒙古、滿、彝、苗、土家、朝鮮、傈僳、壯、布依、侗、瑤、傣、黎、納西、畲、藏等18個少數民族,214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54%。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達1209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6.9%,主要聚居在陳村鄉魚池村城關鎮一里河村。另外超過百人的少數民族有回族,共695人,主要居住在城關鎮和英豪鎮周家山村。其他民族共243人,分布在12個鄉鎮。

經濟

綜述

2015年,澠池縣生產總值完成229.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5.6%,為全市第4位。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0.9%,二季度增長5.7%,三季度增長5.6%,四季度增長5.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5億元,比2014年增長2%;第二產業增加值153.4億元,增長5.4%;第三產業增加值55.8億元,增長7.6%。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2.3%、72.7%、25.0%,三次產業比例為8.5:67.2:24.3。

第一產業

2015年,全年澠池縣糧食總產量19.3萬噸,比2014年增加2.5萬噸,增長14.8%。其中,夏糧產量10.8萬噸,增長22.7%;秋糧產量8.5萬噸,增長6.3%。

第二產業

2015年,澠池縣工業增加值增長5.3%,與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增長8.6%)相差3.3個百分點,增速比2014年回落7.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1.5億元,比2014年增長5.5%,位居三門峽市第4位,增速比2014年回落8.8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消費品市場

2015年,全年澠池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7億元,比2014年增長11.6%,居全市第3位。全年澠池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保持在11.5%左右,波動較小,總體增長平穩。

金融信貸

2015年,12月末,澠池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9.1億元,較年初增加12.9億元,較年初增長12.17%,其中住戶存款餘額87.5億元,較年初增加15.3億元,增長21.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1.2億元,較年初增加6.9億元,增長12.7%。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澠池縣普通高中在校學生5417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4498人。澠池縣普通初中在校學生14521人,普通初中入學率達100%,小學在校學生31542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幼兒園在園幼兒數11083人。

文化事業

2012年,澠池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藏書達12萬餘冊,鄉鎮文化站12個。衛星地面接收站48座,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7.49%,廣播人口覆蓋率達 99.25%。

醫療衛生

2012年,澠池縣共有衛生機構23個,病床1358張,衛生技術人員1167人。農村鄉鎮衛生院15個,衛生技術人員394人,病床545張。2012年,全縣參加合作醫療農民258689人,參合率達98.79%,澠池縣受益群眾達212161人次,補助金額7248.34萬元。

通信設施

2012年,澠池縣城鄉固定電話年末擁有量14005部,移動電話用戶229331部。城鎮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38部/百戶,移動電話普及率246部/百戶。

交通運輸

澠池縣2012年全社會公路貨運量完成667.5萬噸,公路貨運周轉量109464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8.8%,公路旅客運輸量1104萬人,客運周轉量41922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8.3%。

風景名勝

仰韶大峽谷

仰韶大峽谷北鄰黃河小浪底庫區,占地50平方公里。由原始聚落、養生谷、禪趣谷、龍虎峽、臥羊峽、金燈峽等六條大峽谷組成。

岱嵋山風景區

位於澠池縣北部南村鄉西山底村境內,東臨新安縣,北臨小浪底庫區,距澠池縣城55公里。該景區由相對高度差別不大的16座山峰組成,依次為梳妝檯、南天門、鍾峰、望相峰、月老峰、抱犢峰、鳳凰嶺、燕子峰、金壇峰、睡仙峰、息壤峰、千佛山、萬佛山、大獨立峰、小獨立峰、元帥寨。山腳下柏帝廟中有一周代古柏,高27.5米,胸圍9.5米,遮天蔽日,枝繁葉茂,黛色參天,號稱「黛嵋帝柏」。景區內行車路、觀光步道、中心服務區、滑道、纜車等配套項目及黛嵋廟、小浪底水庫觀光游、西山底農業觀光園等。

五鳳山風景區

五鳳山風景區位於澠池縣仁村鄉境內,314省道橫貫東西,景區東臨洛陽青要山風景區,西接韶山森林公園,北與仰韶大峽谷為鄰,總面積4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十大景區、百餘個景點,主峰鳳冠頂海拔1206米。這裡有二龍珠、安樂寨、木蘭山、點將台、雞仙洞、鳳山峽谷、一線天、九龍洞、臥虎山、天然大溶洞等自然景觀,、還有陝州行署舊址、雪白民居、馬刨泉事變遺址、鳳山寺等人文景觀。景區主服務區及配套設施,各景點開發,主服務區至各景點道路、步道及配套設施。毗鄰314省道,水、電、通訊設施齊全。

黃河丹峽風景區

黃河丹峽風景區位於晉豫黃河大峽谷小浪底庫區中段、澠池縣坡頭鄉境內,距澠池縣城35公里。景區整條峽谷由紅色的石英砂岩組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峽谷長8公里,寬2-30米,海拔落差200-600米,景區整體形成「U」字型,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韌、古樹參天、飛瀑湍急,匯集了奇山、怪石、險谷、清溪、深潭等多種奇特的自然景觀。黃河丹峽以「一日走進峽谷,一日覽盡黃河」為形象定位,打造黃河文化體驗的峽谷觀光旅遊景區。道路拓寬硬化等基礎項目,黃河漂流、空中飛車、縴夫絕唱、小浪底觀光游、黃河蹦極、丹峽攀岩等景區配套項目以及石佛峽、錐子山、鳳凰山等旅遊開發項目。景區主幹道已鋪設砂石路,觀光棧道、步道及遊客服務中心已建成。有120座遊艇一艘,小型遊艇2艘。

古秦趙會盟台

古秦趙會盟台位於縣城西南1公里處,在澠水、羊河匯流的台地上,解放軍駐澠池某部軍營門口。「盟台夕照」是澠池八景之首。會盟台飽經滄桑,歷代不斷予以修葺、重建。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縣王之都建亭於台上,後毀於兵燹;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知縣甘揚聲重建碑亭,後又遭損毀。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和章士釗等倡儀重修,由陸軍軍醫監郭昌錦主持,歷時4年落成。台呈梯形立體,四面各砌石階,頂部豎一碑塔,呈四稜錐形,高2米,每面寬38厘米,東面鐫刻蒲城寇遐隸書「古秦趙會盟台」六個大字,其餘三面鐫刻的是章士釗所書本人填寫的《唐多令·景藺》詞一首以及衛立煌、郭昌錦撰寫的《重修秦趙會盟台記》和《重建秦趙會盟記》。「文化大革命」中,會盟台遭受破壞,護台基石和四面台階被全部拆除,唯存台頂碑塔。1985年縣人民政府在原存遺蹟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地平至亭頂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東西兩面各砌台階52級,台上亭高8米,系雙層八角挑檐尖頂式仿古建築,亭正中豎一四方碑碣,西面為「重修古秦趙台碑記」,東、南、北三面分別為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題詞。

著名人物

張玘(qǐ):(?一1162年),字伯玉,河南澠池陽壺(今南村鄉洋湖村)人。南宋初,動用家產,招募新兵,先後隨宋將翟興董先岳飛等抗金,屢建戰功,官至御營宿衛前軍都統、爵親衛大夫。後在海州之戰中犧牲,被追封為清遠軍承宣使。

曹端:(1376年—1434年),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他生活在明朝初期,是我國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性理為大端,對理學重要命題多有修正、發揮。《明史·曹端列傳》稱他為「明初理學之冠」。

張汝光:(1914年—2000年),原名張汝秀,河南省澠池縣張村鎮荊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