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史稿·施琅傳

清史稿·施琅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目錄

原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晉江衙口人。初為明總兵鄭芝龍部下左衝鋒。順治三年,師定福建,琅從芝龍降。從征廣東,戡定順德、東莞......成功竄踞海島,招琅,不從。成功執琅,並縶其家屬。琅以計得脫,父大宣、弟顯及子侄皆為成功所殺。

康熙元年,遷水師提督。時成功已死,其子錦率眾欲犯海澄。琅遣守備汪明等率舟師御之海門,斬其將林維,獲戰船軍械。三年,加靖海將軍。七年,琅密陳錦負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詣京師,上詢方略,琅言台灣計日可平。事下部議,寢其奏。因裁水師提督,授琅內大臣。二十年,錦死,子克爽幼,諸將鄭國軒、馮錫范用事,內閣大學士李光地奏台灣可取狀,因薦琅。上復拜琅福建水師提督,諭相機進取。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嶼、貓嶼、苹嶼,乘南風進泊八罩。琅遣游擊藍理以烏船進攻,敵舟乘潮四合。琅乘樓船突入賊陣,流矢傷目,血溢於帕,督戰不少卻,遂取澎湖。克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琅疏陳,上許之:八月,琅統兵入鹿耳門,至台灣。克爽率屬剃髮,迎於水次,繳延平王金印。

台灣平。遣侍郎蘇拜至福建,與督撫及琅議善後事。有言宜遷其人、棄其地者,琅疏言台灣雖在外島,關四省要害,斷不可棄。並繪圖以進,上命允行。琅又疏請克爽納土歸誠,應攜族屬俱詣京師。詔捷克爽公銜。人謂琅必報父仇,將致毒於鄭氏。琅曰:「絕島新附,一有誅戮,恐人情反側。吾所以銜恤茹痛③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 三十五年卒於官,年七十六,葬惠安黃塘,贈太子太保。子世綸、世驃,自有傳;世范,襲爵。 (節選自《清史稿·施琅傳》,有改動) [注]①鄭成功(1624—1662)南明抗清、收復台灣的名將。父鄭芝龍降清,他堅決反對,率兵入海。②施琅(1621—1696)清代將領,曾為明總兵鄭芝龍部將。③銜恤茹痛:恤,哀傷;茹痛,忍受苦痛。

譯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晉江衙口人。早先任明朝總兵鄭芝龍部下左衝鋒。順治三年,清軍平定了福建,施琅隨鄭芝龍降清。跟從鄭芝龍征戰廣東,平定了順德、東莞等地。鄭成功占據了海島台灣,要招納施琅,施琅不聽從。鄭成功捉拿了施琅,並拘禁了他的家屬。施琅用計得以逃脫,他的父親太宣、弟弟施顯以及他的子侄都被鄭成功殺害。

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為水師提督。當時,鄭成功已死,他的兒子鄭錦帶領部下打算進攻海澄。施琅派遣守備汪明等人帶領水軍在海門抵擋,殺死了鄭錦的將領林維,繳獲了戰船武器。康熙七年,施琅秘密向皇上陳奏鄭錦在海上據險頑抗,應抓緊時間攻打鄭錦。皇上召施琅到京,向他詢問平定台灣的方法策略。施琅說,台灣很快就可以收復。皇上將收復台灣之事下到部里商議,部里止息了施琅的奏議,康熙二十年,鄭錦病死,他的兒子克爽尚年幼,將領鄭國軒、馮錫范負責軍務。

內閣太學士李光地呈上能夠平定台灣的奏本,據此又推薦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師提督之職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並命令他見機進軍攻取台灣。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從桐山發兵攻占了花嶼、貓嶼、草嶼,順着南風進軍並停泊在八罩。施琅派遣游擊將軍藍理用快船進攻,鄭軍軍船乘着潮水從四面匯合。施琅坐着主帥太船;中進對手水陣中,眼睛被飛箭射中,鮮血從頭巾上流下來,但他繼續督戰,沒一點兒退卻,終於攻取了澎湖列島。鄭克爽非常驚恐,於是派遣使者到施琅軍中求降。施琅向皇上送了陳述受降的奏本,皇上同意他的意見。八月,施琅帶着清軍進入鹿耳門,到了台灣。鄭克爽率領部屬剃了頭髮,在水次迎接施琅,並上繳了「延平王」金印。

台灣平定。皇上派遣侍郎蘇拜到福建,與督撫和施琅商議妥善地料理台灣平定後遺留的問題。有人提出將在台灣居住的人遷移、將台灣放棄的意見;施琅在奏疏中說,台灣雖然是一個遠離太陸的海島,但它是一個關係着蘇、浙、閩、廣四省安危的形勢險要之地,絕對不能放棄。並且繪了台灣地圖呈給皇上,皇上下旨同意實施他的意見。施琅又陳述了請求皇上允許鄭克爽交回台灣本土,回歸朝廷,並讓他帶領家眷和部下一起到京城的意見。皇上下詔授給鄭克爽爵位。有人認為施琅一定要替父報仇了,會對鄭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說:「孤島台灣剛剛回歸,一旦發生殺戮的事情,擔心人心不會順從。我忍受哀傷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國事為重,不敢顧及私怨啊。」[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