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 |
本名 深海平原 外文名 abyssal plain 水 深 3000~6000米 位 置 坡度小於1∶1000的深海底部 |
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坡度小於1∶1000的深海底部。大洋盆地的重要組成單元。常位於大陸隆和深海丘陵之間,水深3000~6000米,大型的可延伸幾百至幾千千米。覆蓋着較厚的沉積層,沉積物都是濁流自大陸邊緣搬運來的。它自大陸隆外緣向洋內伸展,表面可以被深海谷所切割,且沿着向大洋中脊的方向,沉積層逐漸減薄直至過渡到深海丘陵。 [1]
目錄
簡介
深海平原為大洋深處平緩的海床,是地球上最平坦與最少被開發的地段。其通常位於3000至6000米的深處,位於大陸架與大洋中脊之間,延展數百公里寬。其起伏通常很小,每公里相差為10~100厘米。深海平原大概覆蓋了海洋面積的40%,在大西洋分布是最多。深海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地層深處的硅鎂帶被上涌的地幔所帶上地面,在大洋中脊形成新的海洋地殼。新的地殼由玄武岩組成,並起伏不平。隨後它逐漸被大量的沉積所覆蓋,其中大陸坡上粗粒沉澱的滑塌所造成濁流(turbidity-current)有可能通過海谷抵達深海並沉積為下粗上細的砂層,含有陸地上的粘土顆粒和浮游生物的殘骸(如多孔蟲)。除此此外還有持續的海洋生物沉澱所形成的均勻沉積層。其形成互層,累計成平均為1000公里厚的深海平原沉積。在一些深海平原區域富藏的錳結核是鐵和鎳、鈷、銅等金屬的富結體,可能為未來礦產的來源。深海底部坡度小於1:1000的平坦區域,為大洋盆地的重要組成單元,地球表面的最平坦部分。最早(1947年)在北大西洋深海底發現了這種地形。
深海中也有如同陸地平原一樣的地貌,這就是深海平原。深海平原一般位於水深3000米到6000米的海底。它的面積較大,一般可以延伸幾千平方千米。深海平原的表面光華而平整。有的深海平原向一定方向微微傾斜,有的則有地位的起伏。深海平原上有厚厚的沉積層。沉積層將原來複雜的原始地貌掩蓋起來。製造深海平原的沉積物主要來自大陸架,並且被海流沿斜坡向下搬運到地勢低洼的地方。深海平原大多位於陸地物質不斷供應的地帶。
在1947年以前,人們對深海平原的認識還很膚淺,甚至沒有深海平原的定義。直到1947年地質學家考察大西洋大洋中脊時,人們才發現了深海平原。1948年,瑞典深海平原考察隊對印度洋中的深海平原作了較為詳盡的調查,並且繪製了海圖。從此,人們陸續考察了各大洋中的深海平原,有關深海平原的研究不斷廣泛而深入的展開。
深海平原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大西洋是深海平原分布最多的海洋。因為大西洋的陸源沉積物特別豐富,而且大西洋的邊緣沒有海溝阻隔,所以為深海平原的形成,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相反的,太平洋因周圍有許多海溝,所以太平洋的深海平原就十分少見。僅在太平洋東北部有所分布。
地理分布
深海平原是大洋深處平緩的海床,是地球上最平坦和最少被開發的地段。它們通常位於3000至6000米的深處,位於大陸架和大洋中脊之間,延展數百公里寬。它們的起伏通常很小,每公里相差10~100厘米。深海平原大約覆蓋了海洋面積的40%,在大西洋分布最多。深海平原在各大洋都有發現,但以陸源物質供應充分且無邊緣海溝攔截的大西洋最為多見。太平洋的周緣海溝廣布,濁流沉積難以越過海溝到達大洋盆地,故太平洋中深海平原分布有限,主要見於東緣無海溝的東北太平洋海盆。深海平原也見於地中海、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及西太平洋邊緣海(如南海深海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