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懷念我們的恩師趙之敏(陳百庫)
作品欣賞
深切懷念我們的恩師趙之敏
在故鄉清涼山下,奔流的祖厲河畔,有我們曾經求學就讀的會寧郭城農中。高中時的語文老師,就是我們都深切懷念的恩師趙之敏。
趙之敏老師早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後省城一家報刊編緝部、蘭州市榆中縣文化館,蘭州市榆中縣一中工作。他學養深厚,師德高尚,獻身教育,桃李滿天下。他在解放前讀大學時,因年輕不暗世事,受人誘惑而誤入「三青團」,在文革中受到衝擊,被下放到農村老家郭城驛黑虎岔河的腰井村勞動改造。他在前半生遭遇這樣的不公,受盡了生活磨難,卻依然對教育事業心懷難捨之情,在家鄉父老的理解和關愛下,讓他以民辦教師的身份默默耕耘教壇十幾年。在落實政策平反後,安排在郭城農中教授語文課。再次青春煥發的他,以真情感念對黨之恩,用赤誠回報對國之愛,就離家一人吃住在了學校,以極大的熱情,專心致志投身教書育人,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家鄉的教育事業,是一位真正有才有德十分難得的好老師。
他深諳語文教學藝術,講解課文深入淺出,十分精僻。記得那時他已年過五十,頭和寫字的手會不由自主地微微顫抖,長期伏案備課顯得十分吃力,可是對待教學卻絲毫都不馬虎。對每一篇課文,從對課文作者的介紹,到創作的歷史年代和當時所處社會背景,詩詞文章具有的藝術特色,再到對現實的啟發意義等等,他一定都要在備課中深入研讀考究清楚,所以才能在課堂上逐層分次地教授予我們。對課本中古詩詞精典名篇,他以透徹的講解讓我們在理解後,就要求我們學習改寫擴展成一篇現代作文;對課本中的現代名篇和他從報刊資料上擇選的長篇大論的好文章,又要求我們能提綱攜領地進行縮寫,能成為一篇短小精悍的作文。他以這樣獨特的訓練方式,是引導我們從學習模仿文章開始,以能放能收的改寫,到能夠活學活用行文章法。這一高超的語文教學之法,至今想來真是讓我們都受益匪淺。
祖厲河之畔
那時的農村教學資料十分匱乏,郭城農中方圓十幾里也找不到一家書店。讓我們至今都無法理解的是,趙之敏老師不知從何處搜集到大量的疑惑難解和容易混淆的詞彙,以及大量的成語、詩句、警言、文章精典章節等,整理出來用工整的板書一一寫在黑板上,讓我們抄寫在筆記上,慢慢逐一消化學懂弄通,結合讀文和作文練習使用。他給我們釋詞解語之廣博,從早到晚擠出時間授課輔導之勤奮,憶之令人動容。他常常以身邊的人,身邊發生的事為題目,布置一篇作文,這使我們漸漸學會和領悟要了解人情世事後,才能真切真情作文的為文之道。在批改作文吋,他常常會以文勵人,按照每個學生的特點,給其一篇作文的評語中,加入幾句箴言或擬寫點精妙警語,讀後常常讓我們倍感親切又深受鼓舞。這一切也深深影響了我們一生的為人處事,讓我們都學會去做一個誠實正直而有情有義的人。
記得那時高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陶斯亮的《終於發出的一封信》。趙之敏老師給我們深入講解後,領着我們一起來誦讀,讀着讀着他竟淚流滿面,聲音哽咽到讀不下去,就面朝黑板背對我們沉默了許久。這篇課文中革命前輩陶鑄的人生際遇,所蒙受的冤枉委屈,也一定深深觸動了他對自已半生身世的感慨,也讓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學生都唏噓不已。最讓人感到痛心和遺憾的是,趙之敏老師在繁重的教學之餘,花費後半生的心血,搜集撰寫出厚厚一本育人勵志的文集。這本文集雖幾經努力終因經費原因未能正式出版,趙之敏老師卻撒手人寰。這本文集不知現在歸落何處?!我們作為郭城農中學子,趙之敏老師栽培過的弟子,若能找到這本文集,理應聚大家之力讓這本文集得到正式出版,以告慰天堂恩師。
清涼山風光
清涼山下的祖厲河,那苦澀的河水流淌不息,濤聲不絕。據史書和方志所載,祖厲河是漢武帝曾巡遊天下,向西最遠到達而後歸返之地,自古是「控制三秦西北繳塞之要衝」。河之畔有一座荒廢千年的古城,乃是在蒙金戰爭中,名將郭蝦蟆堅守過的金國最後一座邊城。趙之敏老師對郭蝦蟆守城不降,焚身取義而捨身報國的壯舉,曾作過深入研究考證,專門寫過一篇懷古抒懷的文章,對這一歷史事件作了詳盡的描述,曾在課間給我們邊讀邊作過講述,文中所流露出的懷古之幽情,表達了趙老師心中的家國情懷,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既嘆。這樣一種深長的家國情懷,那壯志不遂的概嘆之音,自然而然地也感染影響到了我們,是激勵我們要做心有家鄉和祖國,報負遠大而奮鬥不息的人。
郭蝦蟆故城
趙之敏老師去世己二十三年了,學生們從未忘記這位恩師。每每憶師品德,常常思緒萬千。於是想起了藏克家的兩句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藉此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詩句,表達我們對趙之敏老師的敬意。清涼山之高高,如我師之恩高,祖厲河之悠悠,如我師之德長。師恩如山思難忘,美德似水流永長!
2023年8月11日
於金城蘭州黃河之畔感懷敬書 [1]
作者簡介
李英利,1964年出生於山西臨猗,運城市作協會員,臨猗縣廟上中心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