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海色是中国海洋地质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2]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目录

名词解释

海色指的是海水的颜色。在清洁的大洋水中,悬浮颗粒少,粒径小,分子散射起着主要的作用,波长愈短,散射愈强,使大洋的颜色呈深蓝色。

近海水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的和有机的悬浮物质,散射系数与波长无关。同时,近岸水中不同种类的溶解物质,具有不同的光谱吸收和散射特征。因此,近海海色呈蓝绿色甚至黄褐色。此外,海洋中生活着具有多种颜色的浮游生物,它们在某些海区大量繁殖时,往往影响所在水域的颜色。

在常规的海洋调查中,采用福雷尔-乌勒标准水色液配制的常用水色计目测确定海色。方法是在舷边背阳光处,将透明度盘沉放于最大可见深度的一半的水层,根据透明度盘上呈现的颜色,在水色计中对比找出与之最相似的色级号码。号码愈小,海色愈蓝;反之则为绿黄色直至褐色。应用海色观测仪器和遥感方法测量海色,能够确定叶绿素的浓度、悬浮物的含量等海洋环境要素,并可用此方法区分水团,观测上升流的变化和区域分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