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春軒塔在西溪之南、泰東河畔,巍巍聳立,相傳,唐貞觀(627—649)年間由尉遲敬德監造,所以又有「尉遲塔」之稱,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東台西溪旅遊觀光主要景點之一。

海春軒塔(又名廣福寺塔),江蘇第一古塔,為唐代建築物,位於距江蘇省東台市古鎮西溪。海春軒塔為七層八角磚結構密檐塔,塔高20.8米,底層直徑7.2米,除底層外,每層均有8位佛像和佛龕,共48位,塔內為空,無樓梯可上。海春軒塔無地基,就建在泥地上,屢遭地震和水災,仍巍然屹立如初,堪稱建築界的奇蹟。塔的寶頂原是銅葫蘆,用「烽火銅」鑄成,隨着日照光線不同,能變幻成七種色彩。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簡介

2013年,海春軒塔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海春軒塔的始建年代文獻上無詳細記載,該塔為七層八角磚結構密檐塔,塔高20.80米。該塔曾於1955年、1963年、1984年進行過三次維修。2002年12月12日,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專業人員對塔進行了實地勘察,根據塔的現狀,文管部門於2004年2月,搭建了腳手架,組織專業人員對塔進行實地測繪。海春軒塔像位遠古的老人,始終屹立在沃野之中,他見證着南黃海的東遷。滄海桑田的變化,歲月的流逝讓這位「老人」滿身傷病,風雨中的海春軒塔屹然挺立,傳承着東台的文明

歷史

據清光緒揚州府志》和《西溪鎮志》載,海春軒塔系唐尉遲敬德建。

1982年,該塔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時代定為唐。

1985年,省古建專家方長源對該塔進行全面勘察和考證,他依據塔的平面、外觀、塔檐及塔基的結構和具體砌法,認為該塔建於北宋早期,並留有唐塔許多特點。

在查據《西溪鎮志》後進一步指出,西溪原有二塔,除海春軒塔外還有一廣福寺塔,但其名聲小於當時的海春軒塔,後因海春軒塔廢壞,廣福寺塔才逐漸被訛傳為海春軒塔。此論有待進一步考證。

該塔不僅是境內現有最古老的建築物,而且也是中國唐末過渡時期,南北兩建築體系銜接在古塔建造方面的典型代表,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2]

建築情況

海春軒塔面向西北,無台基、副階,內中空,二層及以上各層塔壁十分簡潔,無斗拱、角柱,每層八面各設圭形佛龕一座,六層共48座佛龕。底層以上出密檐七層,每層檐之間距離較小,塔檐及二層以上每面塔身都呈現向內曲的弧線,塔的外形逐層收分,但六、七層之間塔身收分甚微,且第七層塔身高度又高於其它層塔身的高度。塔所出的密檐均以疊澀方法挑出,以一二層密檐為例,下面出菱有牙子五層,菱角牙子

上疊出挑磚五層,其中最上層為磚制假櫞,密檐上無蓋瓦,以磚層層覆蓋。塔身內部為空簡式結構,從塔內壁殘留的數層支撐樓板的疊磚可看出,該塔始建時期塔內應設有樓板可以攀登。塔身雖設有圭形佛龕,但並不與塔內相通,因此塔內無光線,又不便於向外眺望,可見初建時主要並不為攀高所用,作為一標誌性建築,為海灣船隻起導航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塔內距地面14.5米處設有十字金鋼樑一副,梁直徑35厘米,上置塔心柱,柱徑33厘米。塔內筒總高18.10米,內頂以四層疊澀磚收分後做穹隆頂半徑80厘米。塔剎由銅葫蘆相接,鐵覆盆組合而成。

視頻

海春軒塔 相關視頻

東台海春軒塔
東台市西溪旅遊文化景區 董永七仙女文化園 犁木街 泰山寺 海春軒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