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仙境裡的佛國(楊海標)
作品欣賞
海天仙境裡的佛國
普陀山,一座大海中美麗神奇的小島,一個深藏厚重歷史文化的神秘佛國,一處名揚天下的旅遊勝地,像一位出水芙蓉般迷人的少女,鑽心貼肺般地讓人魂牽夢繞,心馳神往。也許是前世的約定,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了一次與它相遇的機緣。
踏上普陀山,便有習習清風吹過發梢,拂過心湖,有一股清新的氣息鑽進每個毛孔,讓人猶如被被置換了身上所有細胞,從頭到腳全身通暢,精神煥發。此時正是七月流火,在杭州時總像有一團火在包裹着,令人窒息,而在這裡則是兩重天地,溫潤的海風與醉人的綠蘊育着這一片清涼的世界,讓人頓時有了脫胎換骨的感覺。
眼前的普陀山,整座山被綠樹覆蓋着,像一塊綠寶石鑲嵌在清波蕩漾的大海中,瀰漫着天堂般的典雅和寧靜。羅貫中在《西遊記》中這樣寫道:「汪洋海遠,水勢連天,祥光籠宇宙,瑞氣照山川。千層雪浪吼青霄,萬迭煙波滔白晝......五色朦朧寶珠山,紅黃紫皂綠和藍。才看觀音真勝境,試看南海珞伽山。好去處!山峰高聳,頂透虛空。中間有千樣奇花,百般瑞草。風搖寶樹,日映金蓮。觀音殿瓦蓋琉璃,潮音洞口鋪玳瑁。綠楊影里諸鸚哥,紫竹林中啼孔雀。」西遊記里還記敘了孫悟空多次到普陀山叩拜南海觀世音的景像,我不知道羅貫中是否到過普陀山,但他以熱情洋溢的筆觸,豐富生動的想象,把這裡的情景描寫得酣暢淋漓,像仙境一樣迷人,像夢一樣幽遠,把我們帶進了那種令人神往的「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夢幻迷離的神秘世界裡。
踏着淺淺的步子,走在被林木籠罩、曲徑通幽的小道上,仿佛給心靈打開了一條通往綠色世界的通道,陽光穿過葉縫,灑下星星點點的光暈,像一朵朵美麗的小花,一路開放。林中,有小鳥在啁啾,有鮮花香味四溢,並有裊裊的梵音樂曲從遠近傳來,悠揚,婉轉,深沉,仁厚,心便被慢慢地融化進了無邊無垠、超凡脫俗的境界裡。路靜靜的,心靜靜的,心無旁騖,物我兩忘。世事繁雜,煩惱事甚多,這裡該是卸下心靈羈絆的最好去處了。
在這座島嶼上,觀音菩薩佛像無處不在。當一座巨大的南海觀音菩薩銅像出現在我面前時,那是一種懾人心魂的震撼。只見觀音菩薩拔地倚天,聳立在高高的蓮花台上,遙望悠遠曠邈的蒼穹,胸納煙波浩渺的大海,從無可企及的高度上俯瞰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此時,便有佛光照心,禪理入骨的神奇感覺,一種潛藏在心中的虔誠和膜拜不禁油然而生。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許多人長跪在佛像前,在默默祈禱,求健康,求平安,求發財,求升遷,求婚姻,求幸福等等,不一而足。人生欲望繁多,但不如意事常八九,其實拜佛只是一種心情,一種思想,一種寄託,一種願望,但有些人拜佛卻很功利,希望得到佛的保佑和庇護,希望燒一炷香就能消災滅難,所有事情就能圓滿通達,然而他們不一定真心信佛,很多人都是臨時抱佛腳,只求獲取,不講奉獻,而不知道佛教的主旨是「不為自己得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積德行善,慈悲為懷」,這或許是許多信男信女們所沒有想到的吧。
普濟寺,是島上眾多寺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恢宏雄偉的建築,裊裊悠揚的梵音,遮天蔽日的參天古木,瀰漫着一種莊嚴、肅穆、清幽和寧靜的氣氛,身臨其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腦子如同被水洗過了一般,一片空明,這是接近仙界的地方啊,心裡頓生敬意,心一下子靜了下來,沒有欲望,沒有雜念,真誠地感悟做人的道理,享受着萬念皆空的美好意境。
普濟寺前有放生池和三座橋,一座橋叫長壽橋,一座叫平安橋,另一座叫逍遙橋,橋的取名該是人們追求的理想人生吧。是啊,人生苦短,如同過眼雲煙,瞬間即逝,如何讓有限的生命擺脫生活的各種羈絆和困擾,使人生變得絢麗多彩,能幸福地享受世間美好的一切,這是人們心中的夢想和期待。既然在橋上走一趟就能實現心中的願望,那又何樂而不為呢?只是該走哪座橋卻有點猶豫不決,難以取捨。最後我還是選擇平安橋,平安是福,有了平安,才能有追求夢想的基礎,沒有好的身體,一切皆空,這也是大多數人的願望吧。
徜徉在山裡,陪伴眼前的有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樹,有紮根在石縫中盤曲虬龍仍鬱鬱蔥蔥的林木,那枝葉像一把把傘,蓋住了寺院,蓋住了道路,蓋住了山石泥土,罩住了一山的陰涼。佛家追求清淨,他們早已認識到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重要,千百年來,僧人們一直在這裡栽花種樹,營造出一派清、靜、幽的氛圍,用佛教的方式,詮釋着對自然的尊崇和熱愛,將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到至高無尚的境界。歷代帝王將相,官宦商賈,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懷着對優美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的嚮往,都紛至沓來,選擇到這裡隱居、修煉、遊覽,忘情于山海之中,求取一方靜土滋養疲憊的靈魂。
在普陀山顶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的磐陀石,它由两块石头相叠而成,上下大,中间小,两石之间仅有些微接触,犹如悬在半空中,似乎风轻轻一吹也会坠落下来,我不禁为在下边的游客捏一把汗。石上有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的大字,令人不解的是“石”字上竟然多了一点,再仔细观察,“磐”字的舟字少了“舟”字的钩。其实这是侯将军有意为之,因为“磐”字笔画太多,而石字笔画较少,为了使整幅字看起来相对平衡,一减一增,充满了艺术情趣。而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很多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就连夫妻性格都需要互补,想想,这也是佛的境界吧。
在偌大的「心」字石前,圍滿了排隊照相的人,人們期望能「永結同心」「心心相印」。佛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切的因緣際會都是由「心」而起,所以,只要以心修行,就能成佛。今天人們追求着不同的心愿:誠心、忠心、良心、愛心、信心、雄心、民心......無處不在的「心」,度量着人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心廣天地寬,「心」字石闡釋了佛教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它讓人們克服自身的缺點,把心放下,丟棄私心雜念,一心向善,就可以擁有一份清心和寧靜。
行走在曲曲彎彎的山間小道上,不時有掩映於綠樹中黃牆黑瓦的寺院闖入眼帘,那幽幽的木魚聲,聲聲敲打在心上。那裊裊娜娜的香煙從寺院中升起,帶着溫馨祥和的氣息,飄散在佛國的天境裡。走過疏影橫斜的紫竹林,聽着聲聲不息的潮音洞,踩着金色柔軟的沙灘,那些美麗的畫面溫柔地把我的心抓住了。此時藍天一碧如洗,猶如我晴朗的心情。眼望着煙波浩渺的大海,耳聽着如珠滾動的禪聲,人忽然有了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天蒼蒼、水茫茫、心悠悠,天地是那麼的博大,人與大自然相比是那麼的渺小,我突然想起,千百年來人們敬天敬地,求神拜佛,都是緣於對大自然的敬畏,緣於對心靈的敬畏啊。
在藍天碧水之間的普陀山,滿山都是醉人的美景畫廊,處處藏着謎一樣的玄機,讓你永遠賞不盡,看不夠,品不完。這裡是神的境界,仙的住所,難怪觀世音菩薩看上了這裡,便不肯東渡日本了。
暮鼓晨鐘,敘述着佛國千年的故事,那一曲曲縹緲的梵音,像大海的濤聲,蕩滌着我心靈的塵埃。此時,夕陽噴薄出萬道金光,把高高的觀世音像塗抹得金碧輝煌,面對那片金燦燦而又神聖的光輝,我聽到了自己溫柔的心跳,感到了心的回歸。[1]
作者簡介
楊海標,男,侗族,公務員,在廣西龍勝縣總工會工作,桂林市作協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侗族分會副會長,曾在各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