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延福寺
建築藝術
江南著名的元代木構建築。現存山門、天王殿、大殿、觀音堂及廂房等建築。大殿建於元延祐四年(1317年)。面闊三間,平面方形,單檐歇山頂,明代增建下檐,形成五開間重檐的外觀。檐下斗栱為單抄雙下昂六鋪作。寺內尚存宋代銅鐘與元、明碑刻。
延福寺的建築藝術特色,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建國前,古建築家梁思成曾來考察,並在著文中多次記述延福寺的結構特色。建國後,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三次前來考察,1980年,日本橫濱大學古建築專家關口欣也博士專程前來考察三天,並有專著介紹。1987年,我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寫了「延福寺」匾額,使古寺更為增色。
歷史沿革
殿間有長生池,殿後有石澗井。山門和觀音堂前有石獅拱門。大殿於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最為久遠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間,重檐歇山頂。
殿內柱為中間大兩頭小,側腳有防震功能,能抵禦小型地震和颱風。柱礎,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上加石礩;一為礩形柱矗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鷹嘴。平梁與金柱之間加弓形月梁,起搭牽作用,此法開江南弓形梁之先聲。
四周牆壁繪山水壁畫和行草書作品,多為明代佳作。山門、天王殿和觀音堂為清代建築,裝飾富麗堂皇。東廂房為明代建築。殿內文物有宋寶祐二年(1254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後殿前有元代石獅一對,殿內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劉演書寫的《重修延福寺記》石碑、明天順七年(1463年)陶孟端書寫的《延福寺重修記》石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加以擴建
延福寺阿拉善三大寺院系統和八大寺之一,始建於雍正九年(1731年),在「十六羅漢堂」的基礎上加以擴建。時年清政府正式將定遠營贈送給阿拉善王霍如來之子阿寶,作為「王府」之用,故此稱作為「王府廟」,也稱之為「王爺廟」。歷任阿拉善親王都對該寺的建設發展付出了努力。
延福寺,坐落在武義縣桃溪鎮福平山,延福寺建於五代後唐天成二年(927),原名福田寺,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4)賜名延福寺,是江南著名的元代木構建築。現存的建築群,按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後殿和兩側廂房。殿間有長生池,殿後有石澗井。山門和觀音堂前有石獅拱門,兩側古柏參天,蒼老遒勁,均為宋元時期所留古木。
文物保護
大殿於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年代最為久遠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柱為棱形,側腳有防震功能。柱礎,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上加石礩;一為礩形柱矗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鷹嘴,為國內現存古建築較早的實例。平梁與金柱之間加弓形月梁,起搭牽作用,此法開江南弓形梁之先聲。四周牆壁繪山水壁畫和行草書作品,多為明代佳作。山門、天王殿和觀音堂為清代建築,裝飾富麗堂皇。東廂房為明代建築。延福寺蜘蛛不結網,鳥雀不築巢,一塵不染,為世之奇觀。殿內文物有宋寶祐二年(1254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後殿前有元代石獅一對,殿內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劉演書寫的《重修延福寺記》石碑、明天順七年(1463年)陶孟端書寫的《延福寺重修記》石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復工作
2014年,省委書記夏寶龍專程考察延福寺,對修復保護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延福寺這一中國建築瑰寶保護好、利用好。為貫徹落實夏寶龍書記的指示,金華、武義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延福寺修復工作,成立強有力的領導小組,於2014年12月29日正式啟動修復工程。
2016年12月30日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延福寺修復工程竣工儀式在桃溪鎮延福寺舉行。
景區介紹
浙江省武義縣桃溪鎮陶村延福寺現存的建築群,按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和觀音堂。兩側廂樓,殿間有長生池、觀間堂,後有石澗井。大殿重建於元延祐四年(1317年),為江南已發現的建築年代最早,較完整地保存元代建築藝術風格的寺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木結構,斗拱交錯,樑柱之間不用釘、不用榫、全用斗頂拱托,牢固堅實,歷千年而不損分毫。殿方形,分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柱為棱形,側腳有防震功能。柱礎,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上加石礩;一為礩形柱矗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鷹嘴。平梁與金柱之間加弓形月梁,起搭牽作用,此法開江南弓形梁之先聲。四周牆壁繪山水壁畫和行草書作品,多為明代佳作。
局部受水
2019年7月16日,浙江武義南部山區突降暴雨,降雨量達到83.6毫米。延福寺也因突發暴雨,降水量大,導致局部受水嚴重,但延福寺大殿並未受到影響。武義縣文廣旅體局,文保所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查看險情。延福寺內積水己全部排出,恢復正常。
修繕情況
2014年底,對延福寺進行全面修繕,於2016年年底竣工。新寺很氣派,面積也很大。
交通信息
從金華汽車南站坐大巴車到武義客運中心,再乘301路或2路公交車到武義汽車西站,在西站坐武義到宣平的車到陶村下。建議最好在上車後和車上的售票員說到延福寺,讓售票員在到延福寺山腳時停車,這樣不用在陶村村口下車問路人,也不用走太遠的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