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淺顯語言道出高深的哲理(趙永康)

淺顯語言道出高深的哲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淺顯語言道出高深的哲理》中國當代作家趙永康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淺顯語言道出高深的哲理

一一淺談楊學倫《〈道德經〉譯讀心悟》的特色

貴州學者楊學倫先生的哲理著作《〈道德經〉譯讀心悟》。讀後讓我收益頗多。

我對古文知之甚少,尤其是像《道德經》這樣的文體更是涉獵不多,本不敢對《〈道德經〉譯讀心悟》這樣的著作做評論,但出於對楊學倫先生的尊敬,也大膽說幾句,取笑讀者。

《〈道德經〉譯讀心悟》由陳儒家先生作序。陳儒家先生是中華學者協會副主席、南京中山文學院院長、中華文化出版社榮譽總編、遠東書局總編輯、高級政工師,是全國知名編輯和文學評論家 。他能為楊學倫先生的著作寫序,給予了《〈道德經〉譯讀心悟》一書很高的評價,可見楊學倫先生的《〈道德經〉譯讀心悟》是一本有分量的書。陳儒家先生在序中說:「貴州學者楊學倫先生傾其多年的精力,潛心於《道德經》的研讀,並寫就《〈道德經〉譯讀心悟》一書。將深奧玄深的經文以淺顯通俗的語言予以呈現。」;「楊學倫先生以簡明精煉的語句,充滿哲理的語言,通俗易懂的說道,詮釋了古老道教文化的神韻與魅力,具有品味高、涵義深、格調雅的美學價值和思想情操。相信本書的出版,會讓讀者在品鑑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先哲文明智慧、踐行道德行為規範等方面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 ;「閱讀《〈道德經〉譯讀心悟》一書,我們在內心的修煉上和外在的言行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提升自己,約束自己。做到清靜寡慾、胸懷寬容、淡泊名利。面對紛繁的社會能夠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不妄語、不溺色以自毀,不殺生以自娛;面對弱勢能夠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愍人之苦,樂人之吉。如是,則可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達到施恩不求報,與大道同心的境界。這與儒學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着近乎同樣的道理。如此修行,就會不斷積累道德的高度,做到誠信為本,人心向善,為人處世才可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做事立業才可興旺發達,長久不衰。「

《〈道德經〉譯讀心悟》一書的電子稿得到民族宗教理論與政策研究專家蔡明華先生的認真閱讀,他也給予了好的評價。

兩位知名的學者的認可提示,激起了我認真閱讀全文的興趣,讀後我感到《〈道德經〉譯讀心悟》有很多特色值得我學習和欣賞。

一、《道德經》是上古的文選,短短五千言,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蘊藏着深奧的哲理。古今中外研究它的學者很多,對他的譯文更是不少。不管是直譯、意譯,可要讓一般人能讀懂理解《道德經》的深奧含義的卻很少能見到。楊學倫先生對此卻有獨到的做法。他採取原文和譯讀文對照排版,對原文深奧難懂的字詞和句式加注,可加深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對照文不稱「譯文」而稱「譯讀文」,一個「讀」字就可讓譯文活躍,文句深入淺出,能把深奧的含意用大家能理解的文句讀出來,既有直譯和意譯的深度,又有闡述的明白。如第一章第一句,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是非常難懂也難翻譯得讓人讀懂的句子。楊學倫先生除在加注中把前後兩個「道」和兩個「名」的不同詞性和含義加以說明外,並在原文加括說明: (兩句意思為:能具體闡述清楚的道和名不是永恆存在的道和名,因此永恆存在的道和名是變化發展的,是不能作定論闡述清楚的。);在譯讀文中再作深入的闡述:「表現大自然和社會運行發展、變化軌跡的道,如果能把它的具體狀況闡述清楚,這道就不是永恆存在的道;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名,如果是可以用言語說得明白,這名也就不是永恆存在的名。」這樣對照一讀,深奧難懂的句子就一下明明白白了。楊學倫先生對八十一章原文的譯讀都貫穿了在行文中「儘量避免以難懂的文意直譯或意譯,而是從理解字詞的角度,從哲學博大的角度,從文意前後相依、全篇連貫的角度來認識文句,力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玄妙的含義融入現實的語義中來加以解釋」(前言語)使我們沒有多少古文知識的人也能理解、欣賞到道德經里的深奧哲理,受到教益。這可以說是《〈道德經〉譯讀心悟》一書的一大特色。

二、楊學倫每篇心悟都表現了楊學倫先生對《道德經》研究的獨到認識和見解。每篇都有中心,各具色彩,其中有幾點是值得一提的。

其一是將《道德經》中「無為而無不為」,從一般人的消極認識回歸到正確的原始意義上來。文中指出「無為而無不為」是從宇宙宏觀上來理解大自然的宏大力量。指出人對宇宙的認識還處於初蒙階段,知之甚少,,從大的角度來說,我們對大自然還是無能為力的,其結果是自然的結果。指出「無為」是不可逆大自然運行規律去妄為,而不是在認識範圍內的不作為。在人沒有認知的範圍,只能聽任大自然的運行,只能接受大自然運行產生的結果;在人可認識範圍才可儘量施展自己的才能。

其二是正確理解和認識天意和人為的關係。我們以前對天意,對上天的力量一般都以迷信來認識,似可非可,不是迷惑在信仰中,就是否定在無知中。楊學倫先生在心悟中闡述了宇宙中萬事萬物是在道的軌跡上往復循環地運動,這種循環會產生巨大的威力作用於萬事萬物。「這種威力產生的作用看似無形,不知從何而來,但通過感知,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該來的時候它就會在你的身旁,揮之不去,拒之不能,你只能承受 。」這種力量就是天意。這樣認識,就不會把上天的威力迷信化,把它曲解成鬼、神似的有私心的不明之物。同時指出:「承認天道的作用,就要敬畏天道的威嚴,必須要順天道而為,不可逆天道而行。」在認識天道的作用的前提下,《〈道德經〉譯讀心悟》又特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來到世上,是萬物之靈,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量,去奮鬥才能爭得應得之物,決不能懶惰,只等待上天的恩賜。這樣才能與大自然的運行保持合力。」文中指出「大自然的恩惠是不願施捨或不願多施捨給懶惰貪婪之人。它要求人勤勞,奮鬥,要去競爭,去按理索取,去求發展。」指出凡事 「要承認天,承認地,也要承認自己。」把天意和人為緊緊地結合起來了。

其三是闡明人的本性是善心為主,同時也有食和性的私慾。特別提出「人要發揚善心,節制私慾。要突出道德,關愛集體,關愛他人,關愛與人類相依為命的萬事萬物,人自身才能存在。」要貴道崇德,要遵紀守法。文中特別強調「要倡導謀集體的大私,在大私的基礎上才可存小私,只有大私的存在才有小私的存在。合理的私才能被自己享受,才能會為自己帶來幸福。」並對無私和合理的私作了辯證的闡述,指出:「無私是道德的感化,無私是集體發展的需要,無私是營造公共利益,社會發展的花蜜。可作為社會,作為道德,提倡無私,同時也要保護個人合理的私,要敢於增添合理私利的濃度,讓公正的人能享受那私利甜甜的滋味。」這種認識就不讓人感到倡導無私是空洞的說教了。

其四是心悟文中指出人不要貪,不要狠,要有公德,要講良心。說「為官應有公正,做人要有良心」「 要憑道理論事,要憑法規辦事,不能因人而廢理,不能因人而廢法。」「管理者要能依理依法辦事對人,就必須要有一顆公正的心。這是一個好管理者的基本素質。這顆心就是一顆無私的心,不因自己的私利而歪心,不因自己的喜好而歪心,這樣才能順應天道而公正。」同時又強調人要行善防惡,用警戒語指出:「人不能作惡事,作惡者不得好結果。因此貪婪之心不可存,害人之心不可有,忌妒之心不可起,邪惡之事不可為 。做了壞事可欺騙自己,可欺瞞別人 ,可絕對欺騙不了上天。」

文中指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管邪惡勢力和邪惡行為一時多麼囂張, 倒頭來都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報早報遲,只不過是時日而已。」特別強調了天道的威嚴「天道公正,天道無私,是因為天道是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是不可逆變的運行軌跡。它鐵面無私,它不可能也不會看任何人的情面;在它面前,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赤裸裸、不可隱藏、不可修飾的,一切都只能接受它的審視和評價,接受它的獎勵和處罰。」這些話可讓作惡者聽了不寒而慄。

心悟篇中的闡釋還告訴我們,「無論國家、民族、政黨,還是企業、團體、個人,都必須修道、立德,才能和諧發展,不斷進步。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能得道。否則,一切終將成為泡沫,化為烏有。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修道應以立德為基礎和先決條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功德,提.自我修養,建立良好的個人品德。」(序中語)

五是心悟對「道」的解說讓我們對這一玄妙的提法有了一個明白的理解。心悟中對道的直接解釋在上面以提到,這裡是心悟文中玄虛的說法卻又是很清楚的闡述:「道,它包羅萬象,是大自然的運行發展規律,是主宰整個宇宙運行變化的力量。它無形中有博大的胸懷,

它有形中可見萬事萬物的變化滄桑。每一個事物都有道的影子,每一種變化都有道的存在。不要問道在哪裡,到處都有它的身影;不要問道是什麼形態,各種形態中都含有它的分子。細微處對它無從考究,博大之處它清晰可見,這就是道。」

心悟對民主的意義和運用有辯證的論述,對事物正反轉換在社會生活中的玄妙有哲理的解釋,對修身養性、長壽秘訣,都有精彩的闡述。讀者有興趣,可在《〈道德經〉譯讀心悟》書中去尋找,我就不在此一一談論了。

三、《〈道德經〉譯讀心悟》一書的語言特色。

譯讀文和心悟篇的語言簡潔,語氣連貫,論述如海浪一波接一波,一氣呵成,少有澀止;長短排比句式篇篇皆有,氣勢渾然一體。如「心不為利慾侵擾,不為權利引誘,不為美色迷惑,不為自己的享受而圖謀,沒有不合道的私慾和妄為,這就是心靈的清靜。」「這樣的人在污染中不受其害,在喧囂中,在五光十色中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就止步,不慕貴,不慕富,像愚人一樣看待利益,不該得的不拿,不是自己的不取,做到你貪我不隨,你污我不染,你彰我不顯,你狡我自愚,你榮我不慕,我愚我自清,我靜我自寧。」 「正道寬闊純潔,平淡無邪,無鮮花在歡迎,無彩帶在飄舞;邪道則不同,有金銀財寶在閃爍,有美酒在飄香,有歌舞在翩翩,有美色在獻媚,有名譽地位在等待,一派邪趣。」

這樣的句子在心悟中是隨處可見,讓人讀了沉浸在語言美的享受中。正如陳儒家先生在序中所說:「具有品味高、涵義深、格調雅的美學價值。」

楊學倫先生的語言富於哲理性,讓人感到意義深遠,韻味無情,極有想象空間。如「虛其自我,忘其自形,心情恬淡,自無憂愁」;「對天仰望,低頭自審,要自信,不要妄為,安天命,樂有為,方得天壽(長壽)。」;「又有又無,又虛又實,又重又輕,在無為中有為,在道的運行中運行,長壽就自在其中了。」「學習,求知,上進;知足,恬淡,常樂:再奮鬥,再上進,再知足。人應在這樣的心態中求同自己。」;「生是自然,死也是自然。生是喜,死也是喜,認識到了這一點,人就會看淡生和死。」;「 時光冉冉,大河東流,歷史長卷,漫漫伸延,多少英雄豪傑,多少魔頭惡神,都隨水流去,隨風飄散,大自然還是悠然自行,往復循環。善者千秋稱道,惡者臭名昭彰,玄兮,妙兮,何以評說!」; 「正道出至公心,邪道出至私心。」;「我不但要為自己生存而努力,我也要為別人生存而努力,為萬事萬物生存而努力;我的生存離不開別人,離不開萬事萬物。」;「權力是一把雙刃劍,你運用得好可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用得不好會傷害國家,傷害社會,傷害別人,同時也會傷害自己。」;「要從小事中看到大事,要從發展中看到未來,要從獲利中看到損害,要在享受中看到災難,要在有為中尊重無為。」;「人只有看清必須遵循大自然發展規律,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展現;看清了必須本着人的善良本性,自己的作為才能體現純正的價值;看清了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是自己應該的作為,並不等於是自己就會得到理想的結果;看清了辦理任何事情中有自己,有他人,更有大自然在天冥冥之中的力量參與。」 ;「占有財物一到極限,錢財連同自身都會一同毀滅」。

讀了這些「通俗易懂的說道,詮釋了古老道教文化的神韻與魅力的簡明精煉的語句,充滿哲理的語言」,難道不讓人警覺,不讓人深思嗎?

僅以此不成熟的見解以饗讀者。

2023年4月20日[1]

作者簡介

趙永康,貴州省思南縣人,作家、詩人,已出版詩集《風駐心原》《也算一種溫暖》,散文集《內心的村莊》,長篇小說《李樹花開》《烏楊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