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洪家樓天主教堂

洪家樓天主(教堂)原圖鏈接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洪家樓天主教堂全稱洪家樓耶穌聖心主教座堂,一般簡稱洪樓教堂,為濟南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也是濟南文化帶的重要象徵。教堂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區東部,歷城區洪樓廣場北側,東鄰山東大學老校,以洪家樓村而得名,是濟南市也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國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國近代宗教建築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錄

建設背景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顧立爵神甫在濟南東郊的洪家樓購地興建教堂。1900年,發生庚子之亂,6月27日,山東巡撫袁世凱要求外籍教士赴煙臺、青島躲避,中國天主教徒集中到城外洪家樓教堂,「以便保護」。7月5日,歷城知縣李祖年帶兵查封洪家樓天主教堂,將聚集於此處的華人天主教徒遣散。7月6日,義和團開始破壞洪家樓教堂,挖掘教士墳墓。歷城知縣聞訊派兵鎮壓。

1902年,天主教山東北境教區的方濟各會荷蘭籍主教申永福(EphremGiesen)在得到庚子賠款以後,主持在洪家樓動工興建新的主教座堂,到1905年座堂完工。由奧地利修士龐會襄設計,平面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外牆用石塊砌成,西面的正立面有兩座高大的尖頂鐘樓,還有眾多的小尖塔。教堂內部布滿了天主教題材的壁畫和雕刻,大廳可容納800人。

其施工者為孫村著名石匠盧立成,在他三十多歲時(1904年洪家樓天主教堂)由德國人特意聘請為工程的總施工、總監管,帶着本村一百多名石匠,總管着工程的一千多人施工,按其提供的圖紙對採購、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進行安排調度,歷時三年終於使工程竣工。

1966年,在文革中被關閉。1985年4月,政府撥專款對6個十字架、96處石花雕塔和教堂的壁畫、聖像、地面、跪凳、祭台、燈具等設施全面進行了修繕,使這座具有獨特風格的天主教堂煥然一新,同年12月25日聖誕節,已經關閉近20年的教堂恢復開放,並舉行盛大彌撒。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特點

教堂為雙塔哥特式建築,始建於1901年,建成於1905年(洪家樓天主教堂也有說法為1904年),是中國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1906年擴建,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威嚴高聳,蔚為壯觀,基本屬於歐洲12至16世紀初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與聞名世界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夏特爾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極為相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該教堂結構合理,建築質量極高,細部處理精緻,整座建築給人氣勢如虹、精雕細刻、富麗堂皇之感,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技術、傳統工藝可以建造任何結構複雜、製作工藝精細的建築。洪家樓天主教堂雖然是比較純粹的西方建築,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細部看出中國傳統的影響。教堂主廳的屋頂蓋着中國傳統小黑瓦。此外,教堂中門兩側上部石牆雕有兩個石龍頭,龍嘴大張,怒目圓睜,雕刻生動誇張,顯然借鑑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視頻

洪家樓天主教堂 相關視頻

跟着電影去旅行《泰山恩仇》,濟南洪家樓天主教堂
中國文化與宗教信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