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列島
洞頭列島是隸屬於浙江省溫州市,位於浙南沿海,甌江口外。列島散布於東海大陸架上;西北距溫州市區約53公里;南與瑞安市的北麂、北龍鄉(大北列島)隔海相望;西與龍灣區的永強、靈崑隔海相對;北望樂清、玉環兩縣級市。離大陸最近點為5.7公里。中心坐標為北緯27°51′,東經121°08′;全境為北緯27°41′~28°01′,東經120°56′~121°15′。[1] 洞頭列島群山環抱,形勢險要,地理位置特殊。史稱"外載海洋,內資三江"(甌江、鰲江、飛雲江),外控溫州灣,內扼甌江口,是進出溫州港的咽喉;處於我國沿海的中段,是海上南北交通的要津。它又是浙南的天然屏障,海上的軍事要地。"盜得之可以為巢,我得之可以堵守"。
目錄
地理位置
洞頭列島周圍洞頭洋(洞頭漁場),北通大陳、披山洋;南連北麂、南麂漁場;西南接溫州灣;水深在80米等深線以內。即北緯27°40′~28°02′東經120°56′~122°17′。南北寬約37公里,東西長約130公里,總面積約4810平方公里。
歷史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就於大門、鹿西等島建烽火台;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方國珍曾一度以大三盤等島為根據地,攔載朝廷的漕運。明朝,洞頭成為溫州沿海11個巡檢司之一,曾派參將領兵船屯守,往來南北督哨。清朝,洞頭列島又成為浙南海防四段之一。
地形地貌
洞頭列島地形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丘陵山地;二是港岙海灣(含岬角);三是潮間帶灘涂。
丘陵山地
洞頭列島丘陵山地面積約89.366平方公里,占陸域面積89.1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0.76%。山地丘陵平均海拔在100米以下,相對高度在50米至100米之間,切割不深,多圓渾平緩。大門、洞頭等較大島嶼南部山腳緩坡帶有小塊沖積小平原和人工圍造海塗。
港澳海灣
洞頭列島岸線總長333.45公里,且蜿蜓曲折。因此,沿岸形成眾多的天然港岙海灣和岬角。比較成規模的港灣有31處,大多為規則半日潮港;比較大的岬角有21處。
潮間帶灘涂
各島西北岸邊及部分港灣,來自甌江等河流通渠道沖積和島嶼上沖刷下來泥沙,在此形成灘涂。總面積46.81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1.82%,為陸域面積的50%略少。比較成規模的灘涂有15處。多為淤泥組成,近岸有砂礫帶。
島礁分布
經緯參數
洞頭列島的分布排列受構造帶控制,以東北向張性、扭張性斷裂為主構造線;其次是受北東南壓性斷裂控制。島嶼為大陸丘陵淹沒海中的延續部分,列島分布成東北--西南向,與海岸線方向一致。分布範圍長約37公里,寬約30公里,自北而南大致有3群。洞頭行政區域地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編繪的1971年出版1:50000地形圖共3幅。總為東經121°00′~121°15′;北緯27°40′~28°10′。其中圖號8-51-135-丙1幅,區域範圍東經121°00′~121°15′,北緯28°00′~28°10′;圖號7-51-3-甲1幅、區域範圍東經121°00′~121°15′,北緯27°50′~28°00′;圖號7-51-3-丙1幅,區域範圍東經121°00′~121°15′,北緯27°40′~27°50′。
北群
以大門島為中心,共有39個島嶼和41個礁。主要的是大門、鹿西、小門3個住人島,其餘為無人島。大門島1992年6月前為區公所所在地、共鄉島;1992年6月後擴並為鄉級島。鹿西島為鄉級島。小門島為村級島。大門島為洞頭列島第一大島,面積約28.6平方公里。大門的主峰煙墩山海拔391.8米,居洞頭列島之首。北水道將北群島嶼和中群島明顯分隔。北群島嶼的陸域面積約占全區陸域面積的44%。
中群
以霓嶼島和狀元岙島為主,共有37個島嶼和31礁組成,從西至東,大致呈斜向"一"字型排列。洞頭海峽與三盤島將其與南群島嶼分開。主要有霓嶼島、狀元岙島、花崗島和青山島4個住人島,其餘為無人島。霓嶼島為鄉島;狀元岙島是鄉級島;花崗島為村級島;青山島是自然村島。霓嶼島海拔最高是山尖頂,331.6米;狀元岙島的煙墩炮山海拔最高,231.9米。中群島嶼的陸域面積約占全區陸域面積20%左右。
南群
以洞頭島為中心,共30個島嶼和104個礁組成。洞頭島是洞頭列島的第二大島,面積24.6平方公里。南群島嶼有洞頭、半屏、大三盤、大瞿、南策、勝利岙、嶼仔7個住人島,其餘為無人島。洞頭島既是區級島,又是鄉島;半屏、大三盤兩島為鄉級島;大瞿、南策兩島為村級島;勝利岙和嶼仔兩島為自然村島。洞頭島以煙墩山海拔最高,226米;半屏的煙墩平頂山海拔最高,146.4米;大三盤島海拔最高是煙墩山,89.2米。南群島嶼的陸域面積約占全區陸域面積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