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泉州府

泉州府是明清時期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府。明洪武初年,泉州路改為泉州府,到清代,泉州府隸屬於福建省布政使司,轄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五縣,轄區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日的泉州市(不含永春、德化),廈門市的同安、翔安、集美、思明、湖裡五區和海滄區東孚鎮,以及金門縣全境。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泉州府

外文名稱; Quan Zhou Fu

別名; 府城

下轄地區; 南安縣、同安縣、晉江縣、惠安縣、安溪縣

政府駐地; 今泉州市鯉城區中山路泮宮內

地理位置; 福建省南部

方言; 閩南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民間信仰

保生大帝 、媽祖 、清水祖師等

歷史沿革

泉州府是明清時期福建省下轄的府級行政區,範圍大概是今日福建省泉州市大部分、廈 門與台灣地區控制的金門 縣。明

洪武初年,泉州路改為泉州府,隸屬福建行中書省,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洪武九年,福建行省改為福建布政使司,泉州隸之。洪武二十年,撤澎湖巡檢司。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置漳泉道。福建按察分司置寧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泉州府屬漳泉道,漳泉道管轄泉州、莆田、漳州。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調整合併為建寧道、福寧道二道,泉州府屬福寧道, 福寧道管轄福州、寧德、泉州、莆田、漳州。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設澎湖巡檢司。

南明永曆九年及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在同安縣的廈 門島置思明州。

據《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記載:

清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改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駐廈門,是為廈門廳。

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

清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和興泉永道都屬於福建省,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興泉永道永春直隸州,劃德化縣並延平府大田縣歸其管轄。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從同安縣析置馬巷廳,駐馬家巷(今翔安區馬巷)。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

民國元年(1912年)廢。

渡台開發

根據兩岸的譜牒、明清墓葬資料,舊時渡海到台灣開發的福建泉州府同安、晉江、安溪、南安、惠安五縣諸姓如下:陳、林、王、黃、蔡、吳、李、張、許、鄭、楊、謝、洪、蘇、曾、周、白、顏、劉、郭、高、柯、莊、葉、施、蕭、孫、廖、呂、胡、盧、方、朱、連、姚、趙、康、何、戴、徐、宋、潘、蔣、石、馬、紀、傅、翁、詹、賴、卓、江、沈、邱、羅、梁、魏、余、彭、阮、辜、龔、尤、邵、薛、丁、范、錢、留、藍、唐、鍾、章、伍、史、秦、褚、巫、萬、董、佘、杜、倪、曹、田、汪、馮、花、辛、韋、侯、童、雷、湯、柳、溫、鍾、顧、包、嚴、游、成、俞、蒲、陶、塗、粘、金、鄞、袁、程、世、車、穆、鄧、殷、凌、易、桂、裴、熊、錡、官、闕、任、出、駱、歐陽,多達128姓。

府城介紹

泉州府位於泉州市鯉城區中山路泮宮內。 唐開元末年在衙城右建有"魯司冠廟",五代改為宣聖廟,宋太平興國初(976-983)移建今址。南宋紹興七年(1137)重建左學右廟,嘉泰元年(1201)建欞星門,規制逐步完整。歷代屢經修葺,達十九次之多,清乾隆間大修,殿、廡、庭、池悉皆一新。1998年政府撥資重修兩廡及大成門,續整治建築群環境。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7間,35.2米,進深5間,20.8米,空間高度約9米。抬梁式木結構,以48根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6根,風格古樸,為全國現存孔廟中所罕見。殿前砌露台,須彌座嵌仰蓮,覆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岩石浮雕。台下為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至正九年(1349)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大殿前東西側築有東廡和西廡。大成門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為一體。大成殿東為明倫堂和西廡。明倫堂面闊7間,36.6米;進深5間,22.8米,重檐歇山頂,堂前有露庭,庭外築方池,上建石橋,直抵育英門。堂之東有寧淳熙八年(1181)建的文昌閣,樓閣式全木結構,惜已毀,僅存閣頂整個屋蓋移建於百源川池亭。廟之東西兩側建有鄉賢、名宦祠15座,專祠5座,現存6座。南有夫子泉井、海濱鄒魯亭、洙泗橋等勝跡。欞星門西側有北宋大觀元年(1107)建的泮宮門(亦稱聖賢門)。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規模為江南較大的文廟建築群。現今廟中陳列有整套清代祭孔的禮器、樂器、舞具,在泉州琳琅的文物中獨放異彩。1986年8月闢為泉州市博物館。[1]

參考文獻

  1. 泉州府孔廟, 快資訊 , 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