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飛記(張曉風散文)
作品欣賞
很好的五月天,我到香港去演講,詩人知道了,叫我到他任教的中文大學去吃飯,中文大學的地勢是「據山為王」的。如果走路當然很辛苦,但如坐在別人開的車子裡上上下下攀爬自如倒也有趣,何況車子裡還坐滿了此地「盛產」的作家。
「這廣東話,有時候倒也有現代詩的作風,」詩人說。
我聽人論廣東話不免立刻肅然起敬,這玩意對我而言太高深了。
「有一句話叫『水淨河飛』……?他接着說。
「咦,河怎麼會飛?」我畢竟是寫散文的,不懂這句怪話。
「不是河飛不飛,是這樣的啦,」梁錫華是老廣,立刻擺出權威姿態,「譬如說,你今天到了中文大學,原來顧期會有番盛況的,誰知人影也不見一個,這時候你可以說:『咦,真是水淨河飛啊!』」
我立刻牢寧記住了這個成語,甚至不免因此還覺得幾分神氣,畢竟粵籍以外的人懂這句話的也不多哩。事隔年餘,我有一天為了一篇論文來翻關漢卿的望江亭雜劇。元雜劇的語言向來生鮮活辣,我自己午夜披卷都有時忍不住格格笑出聲來,那天讀到第二折,有一句:你休等得我恩斷意絕,眉南面北,恁時節水盡鵝飛。
我正暗暗嘆好,卻猛然一驚,咦?這句話好熟,原來老廣的那句話不是「水淨河飛」,而是「水盡鵝飛」,鵝變了河,就這樣一路誤傳下來了。
我一高興,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想再找找其他雜劇里有沒有類似的用語,這一找居然大有所獲,又得四條例證如下:我則為空負了雨雲期,卻離了滄波會,這一場抵多少水盡鵝飛(《柳毅傳書·楔子》)
可不道一部笙歌出了隨,抵多少水盡也鵝飛(《殺狗勸夫二折》)
我則道地北天南,錦營花陣,偎紅倚翠,今日個水淨鵝飛。《雲窗夢四折》)
怕不到瓜甜蜜就,少不得水淨鵝飛(《雍熙樂府(四)點絳唇》)
這一來,幾乎可以說是證據確鑿了,元雜劇的語言是以大都(今北京)為依准,這語言七八百年後怎麼和老廣相通的,倒也出奇。
記得家父有一次問我:「我們徐州鄉下過年,有些喜慶遊行,裡面有個節目,我們鄉下人叫它『月餅和尚鍍了翠』,大家都那麼說,但說的是什麼,你怎麼也猜不到。」
「我知道,」我笑起來,「這一點難不到我,那是『月明和尚渡柳翠』給念走了音。」
想來不知有多少語言多少故事在江南江北流衍,就算念走了音,錯誤中竟也仍然不失其美麗。有一次聽一位佛教大師說,佛經多有誤譯處,但從誤譯的地方卻也自己發展出一番教義來,真是令人稱羨。
原來只要人好,情好,自有好話出口:「水盡鵝飛」固然傳神,「水淨河飛」也另有風采。「月明和尚」也罷,在遊行的隊伍至,他都要除去高僧的岸然道貌,變成可親的嘻笑的木頭笑面,要去引渡一個凡世的姑娘。
中國太大,但大而同舌也就夠好了,儘管傳舌有誤,卻有白紙黑字的文字可以為憑。和百舌各說各話最後竟不免要拿英文來溝通的印度相比,真是幸運。這樣想想居然忽地興高采烈起來了一雖然平時一提到中國這大題目,總幾乎要眼濕的。[1]
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2]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裡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平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