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南尹,是中國東漢時期的一種行政區劃。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在洛陽置三川郡。劉邦建立漢朝,曾一度定都洛陽,漢初,改秦三川郡為河南郡,並沿秦制置河南、雒陽二縣,屬河南郡,郡治雒陽。漢武帝時,置十三州,河南屬於司隸。建武十五年(公元40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兼置司隸校尉

目錄

魏晉時期

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定都洛陽。太康元年設司州,州統十二郡,領縣一百。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河南郡屬司州,同時恢復河南縣。「河南縣,······晉屬司州河南郡。」 郡統縣十二,首洛陽,次河南。州、縣治洛陽,河南縣治王城內。 公元317年,中原大亂。匈奴族劉曜占洛陽,改司州為荊州。公元325年,羯族石勒占據洛陽,定為南都,置行台侍御使於洛陽,以洛州行司州職洛陽為縣制,並屬洛州管轄。「永嘉初,劉曜叛亂,司州設胡,後有設於石勒。」 公元369年,氐族苻堅取洛陽,改洛州為豫州,洛陽、河南二縣從屬豫州管轄。 公元436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在洛陽置洛州,領郡六、縣十二,洛陽屬洛州《魏書地形志》記載:洛州,太宗置。太和十七年,改洛州為司州,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太和十七年,改為司州。······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六官文 武盡遷洛陽,改為河南尹。」 洛陽為河南尹治所,河南縣依舊。公元543年,魏遷都鄴,改司州為洛州,並設洛陽郡,「至東魏遷鄴,改置洛陽郡」, 領縣二:洛陽、緱氏。郡所設洛陽。同時改河南縣為宜遷縣,歸河南郡管轄,「東魏遷徙,改為宜遷縣,徙置河南郡於此」 。北齊因之。後周大成初年,洛陽為東京,「至周宣帝移相州六府於洛州,以為東京。」 , 修洛陽宮,恢復河南縣,「周宣帝復為河南」 ,撤銷洛陽縣,併入河南縣[1]

秦朝時期

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秦時為管轄大梁以西二周、韓魏之地,在洛陽置三川郡。「秦莊襄王元年,秦滅東周,於洛陽置三川郡。」 後因地位重要,秦統一後,列為全國郡之首。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削呂不韋封地,分別於河南、洛陽二邑置縣,劃入三川郡,東以洛陽城為核心,西以河南城為核心。周之一都二城王城和下都(成周城)演變為河南、洛陽姊妹縣城。《括地誌輯校》 記載,「輿地誌云:成周之地,秦莊襄王以為洛陽縣,三川郡守理之。」 三川郡守治洛陽。

漢朝時期

劉邦建立漢朝,曾一度定都洛陽,後遷長安,史稱「西漢」,洛陽陽降為陪都地位。「漢朝尚火,認為「洛」字為水部,水能克火,不利,故就佳改洛為雒,陳直同志在《漢書新證 [3] 》中認為在西漢時洛陽即作雒陽」。 漢初,改秦三川郡為河南郡,「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 並沿秦制置河南、雒陽二縣,屬河南郡,郡治雒陽。漢武帝時,置十三州,河南屬於司隸。公元8年,王莽篡權,史稱「新朝」,雒陽為東都。新莽改雒陽為宜陽,改河南郡為保忠信,治雒陽。 公元25年,劉秀定都洛陽,復改「洛」為「雒」。「漢以火德,忌水,故云洛 旁『水』而加『住』。」 建武十五年(公元40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兼置司隸校尉。「河南尹(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河南尹治雒陽。建安十八年,撤銷司隸校尉,河南尹從屬豫州。京都下設二縣, 即雒陽縣治都城,河南縣治王城(即周之下都)。洛陽縣治所在都城內,故稱「京縣」。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建立魏朝,定都洛陽,恢復洛陽名稱。「魏於行次稱曹魏。曹魏沿置河南尹,尹治都城內。另置司隸校尉部河南尹,撤銷河南縣,為土,土,水之忌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住'而加『水』。」 史併入洛陽縣,尹、縣治均在洛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