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北涉縣媧皇宮旅遊區

河北涉縣媧皇宮旅遊區位於河北省涉縣城西北十多公里處的鳳凰山上,因古代神話故事中的的女媧鍊石補天於此而得名。

目錄

景區介紹

是我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往返鄴城至晉陽所建的又一離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媧皇宮初開三石室,雕數尊神像。後經歷代修葺、續建,現有建築房屋135間,占地面積76萬平方米,分山上山下兩組建築。山下有朝元官、停驂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向上繞行十八盤石徑,便可到達最高處的媧皇宮。[1]

主要景點

千百年來,媧皇宮歷經數代,屢遭焚毀,今日所見,多為明清建築,而北齊遺蹟,僅留石窟與摩崖刻經。崖壁現留石窟三處,除媧皇閣底基石窟外,其右側另有「眼光」、「蠶姑姑」二窟,窟內石像已遭破壞,殘缺不齊,惟內壁環刻經文較為完好。 媧皇宮設在山勢陡峭、地勢險峻的山腰上,寬廣的平台上建有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鼓樓、六角亭、木牌坊、皮瘍王廟、水池房及山門等大小12座建築。

媧皇閣

媧皇宮樓閣共為三層:一層名為「清虛閣」,二層名為「造化閣」,三層名為「補天閣」。通高23佘米,由九根鐵索將樓體系在崖壁的八個「栓馬鼻上」。因三閣摟緊依懸崖,腳下沒有渾厚的根基樓上站滿人後,樓身就會前傾,給人顛悠的感覺,因而被人們譽為「活樓」,「吊廟」。總之,媧皇樓閣是一個「倚岩鑿險,結構凌虛,地勢獨特,巧奪天工,妙不可言的好去處。為此,國家文物古建築專定羅哲文教授對媧皇宮樓閣建築有這樣的評價:「上世紀80年代,我曾寫了一篇《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的文章,」把媧皇宮與長城,趙州橋,料敵塔等建築稱為中國古建築之精華,中華文明的形象化標誌。媧皇宮作為道教宮觀,又與民俗佛教等其它東西結合在一起,這在古建築的樓閣中完全是一個傑作。作為國家5A級景區之後,聲名已遠傳海內外。因此,每至春暖花開,四方遊人,絡繹不絕,日流量有時達到近萬人。

摩崖刻經

在媧皇古蹟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為此處古蹟之精髓。摩崖刻經,共分五處鏤於崖壁,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共刻經文13.74萬餘字,最大的一處,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也多達4.1萬有餘。字體全為魏碑書法,「銀鈎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所刻經文內容,均屬大乘佛教之經典,這對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國內也屬罕見。從國內現存的北齊石刻看,內容多與佛法有關,在當時雕佛刻像之風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來摩崖石刻藏經,還很少見,可以說,無論在石刻建築、藝術價值和藏經內容上,媧皇宮的摩崖刻經均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也是北齊文化的一個縮影。同時也可看出,媧皇古蹟始於崇佛刻經,而後才立廟拜神,這也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特點,即崇佛與崇神並舉的多種崇拜的宗教觀念,所以,從摩崖刻經到媧皇古建也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形象的見證。

摩崖刻經是我國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媧皇古蹟之精髓,它是北齊文化的一個歷史縮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 摩崖石刻《法華經》和《深密解脫經》。字體工整,挺拔秀麗,為北齊時所刻。在奶奶頂門內石壁上,有北齊碑一通,正面刻有「古中皇山」四個大字。在山崖上,有明萬曆年間「天造地設之境」的大字石刻。此外,還有北齊時期開鑿的石窟。媧皇宮古樸清幽,歷史悠久,對研究歷史、書法、石刻藝術及佛教淵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發展歷史

河北涉縣媧皇宮旅遊區 位於河北省涉縣城西北十多公里處的鳳凰山上,因古代神話故事中的的女媧鍊石補天於此而得名。媧皇宮始建於北齊時期(550-559年),為文宣皇帝(高洋)所建,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媧皇宮俗稱「奶奶頂」。據說是中原唯一祭祀女媧的宮殿。

媧皇宮,當地俗稱「奶奶頂」,是位於冀南涉縣鳳凰山(古中皇山)的一處古蹟。它依山就勢,巧借天然,前人稱之為「天造地設之境」。這裡不僅建築宏偉獨特,而且還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國內罕見的摩崖刻經,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涉縣媧皇宮是我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往返鄴城至晉陽所建的又一離宮,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媧皇宮初開三石室,雕數尊神像。後經歷代修葺、續建,現有建築房屋135間,占地面積76萬平方米,分山上山下兩組建築。山下有朝元官、停驂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向上繞行十八盤石徑,便可到達最高處的媧皇宮。

媧皇宮,是為祭祀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而修建的。據《淮南子·覽冥訓》、《路志》、《獨異志》等典籍記載,傳說女媧曾摶土造人,送子繼嗣,「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從此人類和萬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贏得人世間對她的崇敬與懷念。對於以人倫道德為核心的封建文化統治下的漢民族,便視女媧為有蓋世之功的女性神聖,於是為之建宮立廟,永世享受人間的崇拜。

媧皇宮古蹟始建於北齊,迄今已有1400多年地 歷史,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時(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宮。據這裡碑文記載,此處古蹟最早創建於漢文帝時,但當初規模很小,僅有「神廟三楹」。另據《涉縣誌》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以鄴為都城(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鄴至晉陽,往來于山下,「遂起離宮,以備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釋氏,喜刻經像」,在這裡較大規模地修建了媧皇宮,並在山麓開鑿石室,內刻佛像,以後又將佛經「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陸續修建了不少宮宇,清代又曾大規模重修。累經歷代迭次修建,這裡漸而成為占地1.5萬多平方米的一組建築群。[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