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史里肯邦安

圖片來自gowentgone

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普遍称为沙登(Serdang),是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梳邦再也东南边的一個市鎮也是一个华人新村

該鎮位於吉隆坡布城之間,靠近南北大道南段路線的北端终点站。沙登新村是马来西亚452个华人新村中,除位于吉隆坡的增江新村外,也是雪州42个新村中最大新村,总占地达834公倾,拥有约2千600户,人口估计为2万人。也因此,沙登的中文路牌也是州内最多的,一共有83个并多以客家方言命名,彰显该村以客家人居多。[1]

目录

名称来源

沙登之名源自一种名为沙登的树木(Pokok Serdang),又名扇叶葵。沙登是客家话的译音,早期也曾译为沙戥、沙丁,到后期定名为沙登。1974年后,沙登被政府易名为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但是居民至今还是沿用沙登新村这个名字。

历史

在三年零八个月的二战后,英殖民政府在1948年7月12日马来亚紧急状态时颁布紧急法令并推行毕礼斯计划,把散居在新街场、椰园、芎蕉园、沙登埠、古腰(Kuyoh)、横路、竹山拗和巴郎勿刹(Prang Besar,即布城)等地,约300个家庭的华裔聚集在老蒲种一片占地137公顷的胶园,于1952年正式组成沙戥新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华人援助马来亚共产党[2]

当时的新村坐落在古腰河边,村里有五十座房子,这些房子全都是由村民徒手建造的,因英国人只提供空地给村民。一万五千多名居民中,大多数以割胶、采矿、种菜和养猪为生,以赚取微薄的收入。

1960年7月31日,东姑阿都拉曼宣布结束12年45天的紧急状态。新村的围篱被拆除,而村民也不必再受严禁的管制。在1960年初期,在人口不断的增长下,原有的住宅区也不敷居住,这造成了一部分的村民把在古腰河旁及现在的和平村一带的耕种地段改建成木屋。这也是当时沙登新村最大的木屋区。这个原本的耕种地段大约有28依格,建立了660多家木屋。在70年代,居住在这个木屋区的居民一直尝试争取重建木屋,但一直得不到下文。沙登新村下有12个地区,加上木屋区一共有13个区,因治安问题而在每个地区成立了亲善委员会,每个地区都由一位区长领导。

7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在大马计划拨款发展新村以提高村民的生活素质,并把新村纳入国家发展主流之内。沙登新村于1974年被政府改名为史里肯邦安,以配合时代的迅速发展。政府也开始推动及实行一系列发展计划如房屋发展计划,包括于1977年兴建斯里沙登 (Taman Seri Serdang)、沙登再也、沙登拉也、沙登岭、大学岭等,使村内周围原有的2600家住户增至15000千户。同时,村民逐渐从农业与采矿业改行家具业、建筑业、种植杨桃和鞋业等。

随着锡矿业在80年代没落后,沙登新村逐渐发展成中小型工业区,尤其以鞋业为主。当地的鞋业在90年代进入盛况时期,村内有约300至400家鞋厂,而近乎90%的村民是从事与鞋业相关的行业,当时也计划在附近一块30.4英亩的土地上兴建鞋城。然而该计划却因土地被变卖,全盘计划最终被取消,逾90%与鞋业相关的业者经不起打击和中国的崛起而纷纷被淘汰,如今仅剩下约30至40家鞋厂仍努力的支撑着。

华人新村于80年代初由地方议会改为“「发展暨治安委员会」(Jawatankuasa Kemajuan dan Keselamatan Kampung,JKKK),取代于1967年实行的地方政府。实行后由政党推荐人选出任委员会主席(即村长),负责替村民解决民生问题,并充当政府及村民的中间人。这个简称村委会的组织由村长为主席,一位秘书及十三位成员所组成。

80年代尾,木屋区地段被私营化机构回收,600多家的木屋也被拆除,居住在木屋的村民也被搬迁到组屋居住。

步入90年代,在政府极力将工业集中下,制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村内开始建有不少的中小型工厂,如鞋厂、巧克力厂等,并以工业和贸易取代所有的农业活动。制鞋业也成为了沙登新村的特产之一。在90年代的沙登新村已发展成为鞋子制造中心。而沙登周围也出现了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农业研究院、马来西亚油棕研究院和多媒体超级走廊等发展计划。新村获得极大的改善,使得拥有车辆的人数日愈增加,造成主要街道面临塞车。

步入2000年,沙登从一个简陋的新村,渐渐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成为一座市镇。在城市附近的新村,受到城市化的催激而迅速发展,经济活动已逐渐迈向现代化,例如饮食业、服务业、汽车业、印刷业、电子科技业、旅游业及国际化企业。当地的工业活动,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也使年轻一代没有向外流失,相反许多外地人陆续涌入,人口逐年上升,在教育水平方面也逐渐提升。[3]

參考文獻

  1. 双语路牌有亲切感.沙登村民好开心. 星洲日报. 2017-07-29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中文(简体)‎). 
  2. Seri Kembangan - from village of 50 houses in 1952 to 2,500 now. 马来西亚星报. 200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1) (英语). 
  3. Historical village. dryee-serdanghistory.blogspot.my.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