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格靈慈宮
沙格靈慈宮,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的媽祖廟,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公布時間為1996年9月2日。[1]
沙格靈慈宮始建於元至正年間(1314—1368年),奉祀海神天上聖母。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坐北朝南,東西寬18米,南北進深22米,占地500多平方米。
目錄
簡介
現存為清光緒五年(1879)重修,坐北朝南,東西寬18米,南北進深22米,占地500多平方米。二進由山門、拜亭、兩廊和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內懸掛一方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惠安知縣胡文所立「海天元後」大木匾。拜亭為重檐歇山頂,內有八角藻井結構。宮有5對輝綠岩、花崗岩的透雕大石柱,均為清代惠安石雕藝術的上乘之作。
拜亭前檐的1對輝綠岩石透雕大龍柱,龍頭由上而下,宛如從海中騰空而起又驟然俯衝而下,大有雷霆萬鈞之勢。宮的營造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藝術水平。
沙格靈慈宮是泉港少有的省級文保單位,這足於說明它的歷史價值。其建築風格是典型的閩南風格,有着很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很值得一看。
泉港人對靈慈宮的了解,恐怕比不上對其龍舟賽的了解。每年的五月端午節,這裡都要舉行龍舟賽,凡泉港各鄉鎮均組隊參加比賽。有時還有周邊以及海內外的隊伍前來參加,盛況空前。已然成為泉港地區富有特色的地方傳統節日,成為泉港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靈慈宮的旁邊,還有一座觀音閣和一座放置龍舟的龍舟室。特別是那間龍舟室,建築風格頗有點阿拉伯的伊斯蘭建築特點。
歷史由來
沙格,只是湄洲灣南岸的一個漁村,村人世代以耕海為主業。這麼一個僻居海隅的鄉村,能夠名見經傳,曾有着「鄒魯之鄉」的美譽,多源於靈慈宮(俗稱「沙格宮」)。
靈慈宮位居村東,扼於沙格村中的「河土乾」水尾。宮內供奉着媽祖娘娘等三女神及司馬聖王、武安尊王神像。或許是諸神庇佑着一村生靈,聚集沙堤「龍氣」的緣故,沙格村自王忠孝以來,人文薈萃,斯文書香世代氤氳。
外觀靈慈宮,與別處廟宇並無二致。可及至當代,引得各方重視,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因為宮裡有數對清嘉慶年間重修時添置的、能充分體現當時石雕藝術水準的蟠龍及人物花鳥石柱,還有極具藝術價值的木構八角藻井、清乾隆皇帝御賜的黃袍霞帔和「海天元後」匾額,使靈慈宮別具魅力。
靈慈宮的起始興替,與沙格村的歷史變遷、人文鼎盛,有着緊密的聯繫。唐前,沙格村地面還是一片荒坡野地。至唐初,先後有胡張辜朱蘇吳陳等姓來此居住。其間,皆因陰氣太盛瘟疫肆虐及其他變故,村居興興廢廢,不成規模。直至宋初,沙堤富商陳義與莆陽沙坂人王公(名字不詳)私交甚篤。因村中流年不順(村前河水泛紅,白蟻肆虐,民多疾病),陳托王延請勘輿之士,來沙格勘踏規劃。將五代晉朝(公元936-947年)年間由陳美容主持開鑿的沙河(貫通東西,兩端皆設有排水入海的出口,河上曾造七橋。今通稱「河土乾」)西首堆土填平,再開剝排水溝渠清除沙河淤泥,並放水調源,村落方得安居。陳義等感王公之德,為之作媒,娶蔡氏女使王公在沙堤定居。此後,陳王二姓「枝繁葉茂」,繁衍至今。
據清末舉人王進科所撰鄉譜載,自王氏入居之後,舉村財丁兩旺,然而書香不盈,更少仕人,可謂美中不足。村人四處尋訪明師,請來一鄭姓風水先生,改村居一律向南,背海面對蟹山,以吸納陽氣,並建議於「河土乾」兩端建築寺廟,以聚集「龍氣」,好讓子孫脫下布衣系玉帶,以光宗耀祖。宋度宗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村東端的「聖母廟」(今靈慈宮的雛型)便落成了。
當時,廟中供奉媽祖娘娘,附祀張巡許遠二神。此時距媽祖誕辰(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逾300年,媽祖正經常顯靈於海上庇護海面船隻。沙格與湄洲僅一水之隔,又以耕海為業,討海人崇奉媽祖,便在情理之中。令人詫異的是,主神兩側的偏殿裡供奉着的黑臉司馬聖王和紅臉武安尊王,乃中唐時的張巡和許遠。二人系郭子儀手下將領,曾引兵據守睢陽城。面對十倍於己洶洶而來的安史叛軍,他們以身殉國,保住了京畿門戶,使中原百姓少遭屠戮。天下有諸多英雄可以奉之為神,僻居海隅的沙格人,偏偏選中了幾千里外並不太知名的張許二將。據地方志載,閩人的祖先大都是因逃避戰亂而來的中原人氏。睢陽位於豫東,乃中原腹地。由此可證,沙格人的祖先,當也來自中原,他們相沿敬仰崇拜祖籍地英雄,並塑像以祀之,應該說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據鄉譜記載,越宋元二代,沙格人文仍嫌不振。至明永樂年間,沙格人又重金禮聘堪輿先生對村落風水重行改造,並修造龍舟。每年端午佳節,龍舟競渡於沙堤海面,並隆重請出媽祖及諸神神像繞村巡遊一圈,使孽障盡除,使龍氣匯聚。賽後,龍舟也保藏於靈慈宮中。沙格村的端午節龍舟賽即起於此時,綿延相續至今已五六百年。自此,沙格村人才輩出,自明末王忠孝舉進士始,僅清朝一代,中舉者凡幾十人。
據傳,諸舉子在未登皇榜時,皆曾於聖母廟中就讀,常得媽祖和諸神指點迷津。相傳,有一學子為一文題所困惑,懨懨睡去。醒來後竟靈竅大通,下筆滔滔如流水。原來他於夢中得神靈點撥,自此學業精進。王忠孝常於廟中日夜課讀,媽祖讓他雙肩散發毫光,以照明讀書。學子們中舉回鄉,第一炷香都要敬奉給媽祖娘娘,以叩謝媽祖栽培之恩。鄉譜上的此類記述未免太過玄乎,但沙格村的先人們在那蒙昧的年代裡,能傾力教育以造就後人,其遠見卓識和積極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至明末清初,因王忠孝竭力襄助鄭成功抗清復明,沙格村屢遭清兵洗劫,媽祖廟也遭受嚴重破壞。
至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聖母廟始得大加修繕。這次大修,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不僅形成了延續至今不變的規模格局,正式冠名「靈慈宮」,而且添置了數對石雕龍柱和木構藻井,使靈慈宮平添了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