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地鄉地處恩施市東北邊陲,位於清江中游北岸,境內呈「一面坡」狀,三面環水,一面環山。國土面積190.2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4.6萬畝,其中水田0.71萬畝。下轄沙地、秋木、柳池、花被、楠木園、落都、鶴峰口、麥淌、神堂、黃廣田9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97個村民小組,30104人(2017年)。[1]

中文名稱:沙地鄉

行政區類別:恩施市

所屬地區:恩施市

地理位置:清江中游北岸

面 積:190.29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30104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目錄

概況

恩施市轄鄉。面積190.29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0104人(2017年)。轄1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沙子地。

沿革

沙子地集鎮所處地區次生礦物全系黑色礫石,人們習慣稱之為沙子。1952年8月由鴉鵲、新塘2區劃出部分區域設立第七區。1956年4月撤銷第七區,將所轄區域分別併入第四區和第八區。1957年8月恢復沙地區,1958年11月改為清江公社。1961年5月改為沙地區,下轄11個公社、1個鎮。1976年10月改為沙地公社。1984年6月改為沙地區,下轄9個鄉、1個鎮。

1996年12月撤區並鄉,設立沙地鄉,面積195.7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土家族人口占38%,轄沙子地、秋木水、大池壩、盤龍溪、黃廣田、黃家埡、朱家埡、花被、龍角、西嶺、楠木園、金盤、夏村壩、長槽、麥子埫、鶴峰口、樟木壩、雙埡嶺、神堂、偏南、落都、倒龍壩、人山嶺、中間坪、把月池、楊柳池26個行政村。2004年,鄉政府駐沙子地,人口34802人,面積195平方千米,轄沙地1個居委會和秋木、柳池、花被、楠木園、落都、鶴峰口、麥淌、神堂、黃廣田9個行政村。

地理

沙地鄉北接崔壩,南與紅土、新塘相連,西與三岔接壤,東與建始相臨。境內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全年無霜期240——290天,降水量1100——1400MM,年平均日照1350——1860小時之間,相對濕度70——80%,年平均氣溫15C0,總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終年濕潤,降雨充沛,雨熱同期,陰雲雨霧天氣較多。

沙地鄉境內呈三級台階分布,兼有高山、二高山、低山,最高海拔(神堂村薄刀梁子)1680米,最低海拔(楠木園村新渡壩)270米,平均海拔950米。

沙地鄉物產十分豐富,盛產玉米水稻、煙葉、魔芋、蔬菜等多種作物,板栗、茶葉、小水果等高效經濟林種植面積較大,且品質優良。煤礦、硫鐵礦、白雲岩、菊花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硒礦床。水能資源富集,可裝機容量20萬千瓦,現僅有巴溪河、橋頭河兩座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僅1360千瓦,年發電量300萬度。

特色經濟

近年來,沙地鄉按照「鞏固煙,發展芋,管好栗,壯大畜,開發硒」的產業發展路子,截止2006年,全鄉共發展「沙地油栗」3.3萬畝,有近2萬畝已進入豐產期,被稱為「全州板栗第一鄉」。沙地是全省30個優質煙葉生產基地之一,常年種植白肋煙1萬畝以上,2006年煙葉產值達980萬元,創財政收入196萬元,被評為全州煙葉生產「十強鄉鎮」。沙地鄉還是恩施富硒魔芋的主產區之一,魔芋種植面積12000畝,2006年產鮮芋15077噸,產值2200萬元,被評為「全州十大魔芋生產基地」。牲畜飼養量達到10萬頭(只)以上,種植含硒作物1萬畝以上。到2006年底,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3億元,人均純收入1600元。

視頻

恩施沙地鄉一日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