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沈浮,原名瀋吉安,出生於天津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作家。 1959年執導劇情電影《老兵新傳》,該片獲得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 。1994年,沈浮獲得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會終身成就獎;4月27日,沈浮逝世。

沈浮 (導演、編劇)
出生 天津市
逝世 1994年4月27日(1994-04-27)(89歲)
國籍 中國
別名 沈哀鵑、百寧、沈恩吉(原名)
職業 導演、編劇
知名作品 編創話劇《重慶二十四小時》、《金玉滿堂》、《萬家燈火》等

目錄

人生經歷

沈浮,劇作家、導演。9歲進私塾,後入國民小學。初小畢業後輟學。1924年考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當演員,自編自導自演喜劇片《大皮包》。   

1933年進上海聯華影業公司,編輯《聯華畫報》,編導過一些影片。編創話劇《重慶二十四小時》《金玉滿堂》《萬家燈火》等。1938年與陳白塵白楊等組織上海影人劇團,擔任話劇、電影導演。   

1941年後創作電影文學劇本,編創話劇《重慶二十四小時》、《金玉滿堂》、《萬家燈火》等。抗戰勝利後,到北平任「中電」三廠編導、副廠長、並於1947年編導完成電影《追》。後加入上海崑崙影業公司。   

解放後,主要從事導演工作。先後編導了《斬斷魔爪》、《萬紫千紅總是春》等10多部影片。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影協上海分會主席。在50多年的電影、話劇藝術實踐中,形成了真實、生動、細膩的藝術風格,在民族化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獲獎記錄

1959年第1屆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老兵新傳》 (獲獎)

1979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曙光》(獲獎)

1994年第1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會終身成就獎 [1](獲獎)

   

人物評價

把攝影機當成一支表情達意、闡幽發微的筆,直指專斷的統治與黑暗的現實,是沈浮早期電影一以貫之的主題。正是在以光影追尋光明的過程中,沈浮將中國電影的藝術探索與編導內心的人文關懷較為成功地聯結在一起,並為中國早期電影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個性氣質和經典話語。沈浮電影以無限悲憫刻畫的人倫至情及以博大襟懷描繪的浮世煩憂,深入闡釋「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中國的現實處境與歷史功績,努力彰顯沈浮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不僅是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必經之路,而且是推動中國電影文化不斷走向深廣之境的重要環節。就沈浮編劇、編導或導演的大多數影片來分析,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及「打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創作動機始終制約着創作者的敘事結構、鏡頭調度、光影設計和情緒總譜。以光影追尋光明,沈浮早期電影擁有一種博大的襟懷和無限的悲憫,並在此基礎上傾心描繪浮世煩憂、刻畫人倫至情。 (《當代電影》評)

後世紀念

2005年3月12日起,在沈浮誕辰100周年之際,在他的家鄉天津,劉恆岳發起舉辦「沈浮與天津」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