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汪海洋(1830—1866年1月29日),太平天國晚期著名將領,有太平天國後期擎天一柱之譽。安徽全椒人。早年參加太平軍,隸屬石達開,1857年隨石達開出走。1860年隨保王童容海朱衣點等脫離石達開,從廣西取道江西與忠王李秀成會師,進軍浙江,攻克杭州,鎮守餘杭,受封為康王。1863年擊敗清軍蔣益澧部。1864年杭州失陷,隨侍王李世賢進軍福建,攻克漳州。1865年,在鎮平刺死李世賢,獨領其軍,與清軍轉戰於閩、贛、粵邊界的平運、長寧、定南、平和、興寧各縣,後在嘉應州(今梅州)戰死,史學家范文瀾認為標誌「太平天國徹底地失敗」。

目錄

生平事跡

汪海洋在少年時就與兄弟一起幫工為生,自幼養成了強悍好鬥、敢作敢為的稟性。據說,他「素與富家大戶為仇,曾因口角擊殺一鄉紳,受官府追緝,逃落江湖。……曾在定遠山中為匪,抗拒官軍剿捕,行蹤飄忽」。 咸豐三年(1853年)來和州投奔太平軍,隸屬石達開麾下。咸豐六年(1856年)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出走,汪海洋隨之轉戰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西等地。

咸豐十年(1860年),在廣西與彭大順、童容海等各率所部脫離石達開。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在江西遇見忠王李秀成時,還有20餘萬人,洪秀全嘉獎這支軍隊,命名為「扶朝天軍」。汪海洋到江西後,即隸屬李秀成,隨其入浙江、克杭州、守餘杭、軍功卓著被晉封為康王。

主要戰績

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李秀成經營的一度興旺的江浙局面處於頹勢。其時,清軍緊逼杭州,並分兵進攻餘杭。擔任餘杭軍務的汪海洋與杭州守將聽王陳炳文連營40里以拒之。十一月,清閩浙總督左宗棠來餘杭督戰,命令將領藍益澧、楊昌浚、黃少春領兵13000攻餘杭城,被太平軍擊退。年底,大雪不止,汪海洋堅壁不動。清軍見天氣不利,急謀攻陷太平軍五道關卡。第二日,又急攻太平軍主陣地——位於餘杭城北的林清堰。汪海洋得知,先伏兵於橫港截擊清軍。清軍前隊深入,後軍隨之不能止,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清軍。清軍不敢再逼餘杭。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杭州陷落,餘杭孤掌難鳴。汪海洋被迫率部棄城東走,自湖州走安徽入江西,出入廣東與江西交界地區。七月,天京失陷後,江海洋以全軍隸屬侍王李世賢。李命令汪海洋屯兵長汀、連城、上杭三地交界的南陽鄉以為犄角。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清將劉典攻南陽鄉,與太平軍戰於馬洋洞,汪海洋率部打敗來犯之敵,追至新泉。汪海洋自率身穿黃白號衣的軍隊2萬列陣于田間,劉典領親兵拚死頑抗。這時,清援軍趕到,太平軍被迫退至西岸,過河時,淹死多人,汪海洋幾乎被俘,部下拚死救至越山。

新泉遭遇戰,汪海洋部損失過半,遂放棄南陽鄉走永安、至白沙;因劉典軍跟至,再由坎市走龜陽,入平和。五月,李世賢被迫撤離漳州後,一潰於永定劍灘,再潰於廣東漳溪,死亡殆盡,逃向永安。相反,海洋部在這一短暫時期,軍事發展卻比較順利。四月,汪海洋攻湖南,五月入廣東,首破清軍於鎮平,再攻嘉應州(今廣東梅州);恰逢清將鮑超部霆軍譁變,由江西來到廣東,海洋招撫之,兵力大增。因之,擬從廣東與福建交界地區返回江西,遂從鎮平翻越分水坳至廣福鄉割早稻以充軍糧,為清軍所阻。 八月,李世賢兵敗,逃至鎮平依附於汪海洋。先世賢在漳州被圍時,急令汪救援,汪為保存實力藉故不應,世賢兵敗,汪懼罪,同時擔心兵權為李所奪,刺殺了李世賢。

戰死疆場

十六日,汪海洋忽然決定「破釜沉舟」與圍城清軍決一死戰,分兵三路衝出,湘軍主力劉典部全力抵擋,太平軍前仆後繼,英勇奮戰,鮮血染紅了道路和溪澗。 但由於作戰計劃事先已由叛徒走泄,劉典從叛將丁太陽處得知汪海洋每戰必身先士卒的內情,命丁帶領清軍設置槍炮側擊。當汪海洋率軍沖至,丁太陽督軍,「槍炮齊施,子如雨注」,汪海洋不幸中彈身亡。 太平軍戰死者無數,清軍棄屍河中,總計不少於3000具,蔽江而下,整整五天尚未流盡。 李世賢之後,汪海洋是當時唯一能夠統轄全軍的將領,他的犧牲加速了太平軍餘部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