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汪曾祺先生回高邮(葛国顺)

汪曾祺先生回高邮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汪曾祺先生回高邮》中国当代作家葛国顺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汪曾祺先生回高邮

每当我坐在办公桌前,玻璃台板下那帧伴随我多年前与汪曾祺老前辈的合影:汪老那一脸慈祥的笑容,身着浅灰色的中山装,手中还夹着一支不愿丢弃的烟头,悠闲自得,婉容犹在。弹指一挥间。真是“一曲歌终人离去,十年余音不绝耳”。汪老1997年5月16日仙逝,一转眼已经15年个年头了,难忘30多年前汪老回故里高邮时川青行,我作为时任川青公社文化站站长的小辈参与接待,汪老谆谆教诲至今仍在耳边回荡。

那是1981年10月24日上午,汪老阔别故乡42年后的第一次回高邮,在时任高邮市委宣传部通讯报道组组长陆建华(老家是川青人,后调任省委宣传部文艺外长,今汪曾祺研究专家)的陪同下,来他家乡川青采风。得到时任川青公社党委书记史善成(后任高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市老区促进会会长)等领导的热烈欢迎,汪老一行兴致勃勃乘坐公社的小轮船,沿五里河两岸绿柳成萌的河道到川青南面的芦苇荡区观光,我有幸全程陪同。当时,川青公社在苏北里下河小有名气:农田方整化,田成方、河成网,树成行,还是闻名全国的“绿化先进单位”。汪老一路观光,谈兴甚浓,不时问一些有关农民生计的问题,大多是盛赞水乡大好自然风光。

中午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具有川青特色的菜肴,如雪花豆腐、川青过桥鱼和一些野味,汪老细细品味,赞不绝口,吃得很开心。当汪老闻知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时,便鼓励我说,农村广阔天地素材多,创作天地宽,干文化工作也挺有意思。可能是改编京剧《沙家浜》的缘故吧,汪老对水乡芦苇荡印象颇深,还叮嘱我有机会可以写写芦苇荡斗争。饭后,陆建华转达大家的恳求,请汪老与大家留影,汪老二话没说,我们几人便在政府办公楼前的鱼池边站好合影,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瞬间,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帧老相片。闻名中外的汪老,丝毫没有大作家的架子,顾不上休息,应史书记之求,挥毫写下了“素心常如故,良苗亦怀新”十个大字,既是对绿野平畴川青新貌的感慨,又是对年轻党委书记的褒奖和勉励。汪老后来在《故乡水》一文中曾提及,汪老说“这两个公社(他同时去过东风公社)的村子我小时候都 去过,现在简直一点都认不出来了。”

在汪老第三次回故里期间,县文联给我们基层业余作者提供了学习平台,我曾两次聆听汪老的创作讲座,汪老侃《受诫》、《大淖纪事》、《梦故乡》如叙家常般的讲课,以美的享受,让我受益匪浅。汪老从淙淙思乡的眷恋,引领乡亲晚辈去深深感悟,启迪人们有一颗平常心,以平静的心态,憧憬最高境界,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可能正是汪老谆谆教诲的缘故,舞文弄墨成了我一大癖好,一发不可收。一晃30多年走过来了,走上领导岗位十多年,也未搁过笔,将写稿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乐事。从起初的投稿“泥牛入海”,继而学会十八般武艺,除了新闻报道外,诗歌散文杂谈、文艺演唱都尝试,并且小有收获。通讯报道经常在全国、省市报刊“露脸”,文艺演唱材料和小戏被收编入《江苏群众文艺》,参加过扬州市文艺汇演。辛勤笔耕30多年小有成果,在全国各类报刊和新闻媒体用稿上百万字。我将自己在各类报刊电台、网站采用的千余篇稿件集成几大本,闲时翻出来自我欣赏,苦中寻乐。

2005年我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后,受聘于市安监部门,从事安全生产信息宣传,并有安全论文在省市和全国发表。2014年退休后,闲暇之余,也学会找乐,时常看看书,写点文字,近两年先后自费出版了两本书:安全文化作品集《安监之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散文集《生活如歌》(上海文汇出版社),还被吸收为扬州作协会员和扬州文创会理事。每当想起这,汪老的教诲以及他治学严谨精神、高尚品质和“平凡而朴实伟大”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从文、从政,影响着我的一生。晚辈小有长进,倘若汪老天国有知,定会回眸一笑。

[1]

作者简介

葛国顺,1954年7月生于高邮,汉族,中共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