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右游日記五

江右游日記五出自《徐霞客遊記》,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具有重要的價值。[1]

目錄

原文

(十一月初一日缺)

  十一月初二日 出建昌南門,西行二里至麻姑山足。上山二里,半山亭,有臥瀑。又一里半,噴雪〔亭〕,雙瀑。〔麻姑以水勝,而詘qǜ於峰巒。半山亭之上,有水橫騫qiān,如臥龍蜿蜒。上至噴雪,則懸瀑落峰間,一若疋同「匹」練下垂,一若玉箸分瀉。分瀉者,交縈石隙,珠絡縱橫,亦不止於兩,但遠眺則成兩瀑耳。既墜,仍合為一,復如臥龍斜騫出峽去。但上之懸墜止二百尺,不能與雁宕、匡廬爭勝。〕又一里,連泄五級,上有二潭甚深,舊亭新蓋,〔可名「五泄」。五泄各不相見,各自爭奇。〕〔螺轉環連,雪英指白的水花四出;此可一目而盡,為少遜耳。〕又半里,龍門峽,上有橋。〔兩崖夾立,泉搗中壑,不敢下視;架橋俯瞰於上,又變容與為雄壯觀。龍門而上,溪平山繞,自成洞天,不復知身在高山上也。〕又半里,麻姑壇、仙都觀。左有大夫松,已死;右有通海井。西上嶺十里,逾篾竹嶺,為丹霞洞。又上一里,為王仙嶺,最高。西下二里,張坊。西左坳中為華嚴庵,宿。

  初三日 王仙嶺東下一嶺為丹霞洞。又逾篾竹嶺西坳中,南上越兩山,東南共五里為飛爐峰,有小石爐方尺,自軍峰山南飛至。其地南為軍峰,北接麻姑,東瞰盱江,西極芙蓉,蓋在五老峰之西,陽華峰之西北矣。(以下有缺)

  初四日 出建昌東門,過太平橋南行,循溪五六界,折而西一里,出從姑之南,〔上天柱峰,〕見山頂兩石並起如雙髻者。〔北〕向登其岩,曰飛鰲峰。岩前曰長春閣。閣之東有堂曰「鰲峰」,深處為羅先生講學之所。其後飛突而出,倒書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從東上天際亭,亭後鑿石懸梯而上,有洞。洞口隘如斗,蛇像蛇一樣伏乃入,其中高穹而寬。此天柱之南隅也。出洞,仍下石級,沿崖從西登。天柱、鰲峰之間,有台一掌,上眺層崖,下臨絕壁,竹拂石門,樹懸崖隙,為雲岩台。從其上西穿峰峽,架木崖間,曰雙玉樓。再西,一石欲墜未墜,兩峽並起,上下離立,若中剖而分者,曰一線天。此鰲峰之北隅也。一線既盡,峽轉而北,有平石二片,一方一圓,橫庋峽內,曰跏趺jiā fǜ佛教徒之盤腿坐法石。此二峰者,從天柱之西,鰲峰之北,又起二峰,高殺於鰲峰、天柱,而附麗成奇者也。其東一峰,即南與鰲峰夾成一線,又與西峰夾庋跏趺者。西峰之西,又有片石橫架成台,其東西俱可跏趺雲。從跏趺石東踐一動石,梯東峰而上,其頂南架梁於一線,遂出鰲峰之崩,東鑿級以躋,遂凌天柱之表。於是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嶠,翡翠插天。〔時天霽,明爽殊甚。〕從此北下天柱之北,穹崖下臨,片石夾立,上有古梅一株,曰「屏風石」。天柱北裂一隙,上有懸台可躋而坐,曰「滴水崖」。內有石竇,直上三丈,正與南隅懸崖之洞相對。此天柱之北隅也。從此東下,又得穹崖一層,曰讀書台,今為竹影庵。從其南攀石而登,曰梅花岩,石隙東向,可臥可憩。此天柱東隅之下層也。飛鰲之西有斗姆閣,其側有蟾窟石,下嵌為窩,上突為台,亦可趺fǜ同跗可嘯。此飛鰲西隅之下層也。(以下有缺)

  是日,建昌遇夏調御、丘士章。

譯文

 十一月初二日走出建昌府南門,往西行二里,到達麻姑山腳。上山二里,到半山亭,亭旁邊有一條臥瀑。又往上爬一里半,為噴雪亭,那裡有兩條瀑布。麻姑山以水的景觀為最優美,而差在峰巒的峻秀方面。半山亭上,有條水流橫貫在山間,如一條臥龍蜿蜒。上到噴雪亭,卻見高懸的瀑布瀉落在山峰間,一條如像一匹潔白的絹帛往下垂掛着,另一條好似二束白玉筷子向下分瀉。分瀉下來的那條瀑布交注縈流在石頭縫隙間,交織成一個縱橫的網絡。瀑布也不只兩處,只是從遠處眺望成兩條而已。它們墜落以後,仍然匯合為一股水流,同樣如一條臥龍斜貫出峽。但是瀑布上下懸墜的高度只有兩百尺,不能和雁宕山、匡廬山的瀑布爭優勝。又往上一里,瀑流連續向下墜落五層,瀑流上面有兩個很深的潭,潭邊的舊亭子新修了洲番,可以稱為「五泄亭」。五層瀑布各不相見,各自爭奇。瀑布螺旋環連,雪花四濺;在亭子上可以盡覽五層瀑布的景象,因為這裡略比瀑布頂端低一些。又往上半里,到龍門峽,峽上有橋。兩邊崖壁夾立,泉流搗入中間的深谷中,人不敢往下看;架了橋在橋上俯瞰,水勢又變得雄偉壯觀。沿龍門而上,溪流平緩,山巒環繞幾,自成一片幽靜奇異的天地,讓人不再感覺到置身在高山上面。又往上半里,到達麻姑壇和仙都觀。左邊有棵大夫松,己經枯死;右邊有口通海井。往西上嶺十里,翻過蔑竹嶺,為丹霞洞。又往上一里,為王仙嶺,它最高峻。往西朝下走二里,為張坊。張坊西面左邊山坳中為華嚴庵,於是投宿在庵中。

  初三日從王仙嶺東面走下一座山嶺為丹霞洞。又翻過蔑竹嶺西面的山坳,向南往上越過兩座山,再往東南共走五里為飛爐峰,峰上有個一尺見方的小石爐,傳說它是從軍峰山南面飛來的。那地方南邊為軍峰山,北邊接着麻姑山,向東可以遠望吁江,向西可以盡覽芙容峰,大略在五老峰的西面、陽華峰的西北面。(以下缺)

  『初四日出了建昌府東門,越過太平橋往南行,順溪流走五六里,又折向西走一里,出了從姑峰南面,攀上天柱峰,看見一座頂上兩塊石頭並列聳起,如同雙髻的山峰。向北登上那山峰間的岩石,為飛鰲峰。岩前面有個閣叫長春閣。閣的東面有個堂,匾額上寫着「鰲峰深處」四個字,是羅先生講學的處所。堂後面岩石飛突而出,岩上倒寫着「印空」兩個字。岩石下有一個方形池子,名叫玉冷泉。我從玉冷泉東面上到天際亭,亭後鑿開石壁修築了一懸空的石階梯,順石階梯爬上去,有一個洞。洞口狹窄如斗,我像蛇一樣臥伏着才鑽了進去,洞中高彎寬闊。此洞處天柱峰的南隅。出了洞,仍然沿石瞪下來,順着山崖從西面攀登。天柱峰和鰲峰之間,有個手掌似的平台,上眺層崖,下臨她壁,翠竹輕拂石門,綠樹懸立在崖縫間,這是雲岩台。從雲岩台上往西穿越山峰間的峽谷,崖壁間架着一座木樓,叫雙玉樓。再往西,峽谷頂上有一塊石頭將墜未墜,兩邊的崖壁並排聳起,上下崖石並立,如同從中間破裂而分開的一樣,叫一線天。這裡處鰲峰的北隅。過了一線天,峽谷轉往北,有兩片平整的石塊,一方一圓,橫置在峽谷內,稱為枷跌石。

此二峰,即從天柱峰西面、鰲峰北面又聳起的兩座山峰,高不如鰲峰和天柱峰,但由於它們的映襯,加之有一線天、枷跌石兩處景觀,也變得奇麗峻秀。其中東面的山峰,就是與南面的鰲峰夾峙而形成一線天、又與西面的山峰相夾而橫臥着枷跌石的那座。西面那座山峰的西邊,又有一塊石頭橫架成台,這座山峰東西兩面的石頭都可以稱為枷跌石。從枷跌石東面踏着一塊搖動着的石頭,向東面那座山峰攀上去,峰頂南端一線天之上架有橋樑,越過橋便到了鰲峰峰頂;峰頂東面鑿有石階梯,沿階梯登上去,便到了夭柱峰峰頂。從天柱峰頂上向北俯瞰建昌府城,琉璃瓦輝映着陽光;往西觀看麻嬌峰,翡翠色的峰巒直插雲天。

當時天空雲氣稀薄,異常明朗。從峰頂上往北下到峰北面,彎隆的山崖下臨深谷,一塊大石頭聳立在山崖對面,上面有一棵古梅,這塊大石頭叫「屏風石」。天柱峰北面裂開一條夾縫,夾縫中有一個虛懸着的平台,可以攀到上面去坐着,它叫「滴水崖」。滴水崖內有個石洞,直通向上,有三丈深,正好與峰南隅懸在崖壁間的那個洞對着。這是天柱峰的北隅。從這裡往東下去,又見到一層彎隆的山崖,叫讀書台,如今上面建有竹影庵。從讀書台南面攀着石頭登上去,叫梅花岩,岩間石縫朝着東,石縫內可以睡臥可以休息。這是天柱峰東隅的下層。飛鰲峰的西面有個斗姆閣,它的側面有個蟾窟石,這石的下面如蟾蛛張着口形成石窩,上面向外凸出形成平台,台上也可以雙足交疊而坐,可以放聲長嘯。這是飛鰲峰西隅的下層。(以下有缺文)。

  這天在建昌府遇到夏調御、丘士章。[2]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和文學家。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先後遊歷了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歷經34年考察撰寫成60萬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