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闕齋語
《求闕齋語》 |
作者 :曾國藩 體裁 :散文 年代 :清朝 出處 :《曾國藩詩文集》 |
《求闕齋語》作者是是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全文圍繞盈、闕之間的優缺展開論述。作者先從讀《周易·臨卦》後的感受開篇。因為《臨》卦《彖傳》說:「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指的是剛陽漸漸增長,態度和悅而處事順利,到了陰盛陽衰的八月會有兇險,那是因為接近消亡,好景不能長久。從而得出「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的結論。
目錄
背景
曾國藩寫此文時,正是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一般人很容易沾沾自喜,但胸有大志的曾國藩並未滿足於此。能夠在得意之時謙虛,在名聲騰升之時謀求退藏,所以能成為一代「中興名將」。這篇文章反覆論證,邏輯嚴密,說理周詳而辭氣謙和。
古往今來,在軍政舞台上活躍着的人物,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強者性格,而且這些強悍者又大多是強到底硬到頭的角色。但同樣身為軍政首領,曾國藩卻既具強悍氣勢,又藏求闕心態。在這個舞台上,如曾氏者並不多見。求闕心態同樣是曾氏性情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後人研究曾氏,決不能忽視這一點。
早在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他在給諸弟的信中就講到了「求闕」:「兄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齋。蓋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
第二年,他又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求闕齋記》,說明為什麼要將居室命名為求闕齋:「國藩讀《易》,至《臨》而喟然嘆曰: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若國藩者,無為無猷,而多罹於咎,而或錫之福,所謂不稱其服者歟?於是名其所居曰求闕齋。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缺陷。」
根據這兩段話,曾國藩的求闕觀念源於《周易》。從《周易》的《豐卦》所說的「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這些話中,他明白了盈虛消息的道理。所謂盈虛消息,就是說天地之間的充實與空虛,是隨着時間的變化或生長或消落的。從《周易》的《臨卦》中,他明白了宇宙間陽至生陰、陰至生陽的道理。 曾氏關於求闕、花未全開月未圓、天道惡盈這些說法,都表明從中年開始到晚年時期更強烈的不追求圓滿、經常保持某些欠缺的心態。
原文
國藩讀《易》至「臨」,而喟然嘆曰:剛侵而長矣,至於八月有凶,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自然之理也。
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是故體安車駕,則金輿鏓衡不足於乘;目辨五色,則黼黻文章不足於服。由是八音繁會不足於耳,庶羞珍膳不足於味。窮巷瓮牖之夫,驟膺金紫,物以移其體,習以盪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漸乃厭鄙而不屑御。旁觀者以為固然,不足訾議。故曰: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積漸之勢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營,不逐眾之所爭,獨汲汲(於所謂名者,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貴富以飽其欲,或聲譽以厭其情,其於志盈一也。夫名者,先王所以驅一世於軌物也。中人以下,蹈其不實,於是爵祿以顯馭之,名以陰驅之,使之踐其跡,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懼名之既加,則得於內者日浮,將恥之矣。而淺者譁然驚之,不亦悲乎?
國藩不肖,備員東宮之末,世之所謂清秩。家承餘蔭,自王父母以下,並康強安順。孟子稱「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抑又過之。《洪範》曰:「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不協於極,不罹於咎,女則錫之福。」若國藩者,無為無猷,而多罹多咎,而或錫之福,所謂不稱其服者歟?於是名其所居曰「求闕齋」,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闕陷。禮主減而樂主盈,樂不可極,以禮節之,庶以制吾性焉。若夫令聞廣譽,尤造物所靳予者,實至而歸之,所取已貪矣,況以無實者攘之乎?行非聖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無所矜飾於其間也。吾亦將守吾闕者焉。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國藩謹記。 [1]
視頻
晚清重臣左宗棠和曾國藩的一段對話,堪稱經典,句句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