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
永和區(臺羅:Íng-Hô-Khu)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區,為臺北都會區較早發展的區域之一,隔新店溪與臺北市的中正區、萬華區、大安區、文山區相鄰,南與新北市中和區緊密相連,境內居住大量通勤人口。
永和區是未執行妥善都市計劃的早期開發區,先天地狹人稠,道路系統紊亂且居住環境非常擁擠,發展飽和難以改變。除了早期居住於此的台灣原住民、泉州裔臺灣人,還有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公教外省人、臺灣大陳人後裔,以及70、80年代遷入的韓國華僑,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9,100人以上,現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市區[1]。
目录
詞源
在1950年代以前,今永和區所轄地區原隸屬中和鄉。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大批大陸各省之中華民國國軍官兵及其眷屬,以其地近臺北市區,移住此區,人口快速增加。1958年,遂獨立成為一個鎮。本來命名為「中興」,因易與當時台灣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興新村相混淆,故需重新命名。由於早年曾發生漳泉械鬥,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因而命名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永久和平」相處,共創地方繁榮[2]。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中和鄉也存在名為永和的地名,但範圍與劃出的永和鎮不同,永和鎮的範圍為中和鄉的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
地理
永和區位於台北盆地的中央偏南,北隔新店溪與台北市的萬華區、中正區、文山區相鄰,南則大致以瓦磘溝西段、中和路、安樂路、瓦磘溝東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東延伸線與中和區相鄰。由於中、永和地區交界處房舍緊密相連,根本難以明確區分,故一般民眾常以「雙和」地區合稱之。
永和區全區為新店溪的沖積平原,地勢以東南略高,向西北逐漸降低,其間並無任何山丘。其間地勢較低處在與中和區交界的潭墘一帶,為古新店溪河床地,後因泥沙汙積導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勢較鄰地為低而曾經積水成潭。
新店溪為永和區北邊與台北市的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污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新店溪支流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中和區尖山腳,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界河,全長4公里[3]。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現已被整治成為一條典型的大排水溝。市道 市道106號:中山路三段→景平路→秀朗橋(26.7K~33.4K) 市道111號:中和路→景安路 →景新街(4.2K~6.8K) 鄉道 鄉道北88線(連城路/中山路) 鄉道北90線(圓通路) 鄉道北91線(員山路) 鄉道北92線(永和路) 鄉道北94線(秀朗路) 鄉道北95線(安樂路/興南路) 鄉道北97線(錦和路) 鄉道北99線(南山路) 主要道路 景平路-為市道106號。與台64線共線,貫穿中和區全境,是中和區最重要也是最繁忙的道路;本路段頭尾設有秀朗橋與華中橋,可分別通往本市新店區、台北市萬華區,台北捷運環狀線沿著本路段興建,將以高架方式通過。 中正路-連接板橋區和中和區,上方有台64線快速道路通過,交通繁忙,也是中和交流道必經道路;在中正路與連城路交叉口北側,辦公大樓林立,許多企業總公司位於此街廓。 中山路-連接板橋區和永和區主要道路,亦為市道106號。 中和路-中和區舊聚落的道路,也是中和區舊商圈核心道路。後段有捷運永安市場站,與永和區交接(東邊為中和區中和路;西邊為永和區中和路),以中和公園為中心,發展出獨立於舊聚落之生活圈。 連城路-雙和地區通往土城區最主要道路,台北捷運萬大樹林線目前沿本路段興建中。 興南路-貫穿南勢角地區的主要道路,沿途觀光旅遊資源豐富,興南夜市、華新街(緬甸街)以及烘爐地皆位於本路段沿線。 景新街-南勢角主要道路,連接到新店區安坑地區的重要道路,亦為市道111號。 成功路-秀朗地區主要道路,貼近新店溪,連接永和區。2008年5月9日前舊名為「成功南路」。 員山路-員山積穗地區主要道路。 莒光路-外員山地區主要道路之一,可聯絡板橋區與土城區;117巷後,也就是民享街116巷土地使用分區為農業區,尚未開發。台北捷運萬大樹林線莒光站預計設置於本路段。 圓通路-牛埔地區(以錦中里為核心的生活圈)的主要道路,可通往圓通禪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的院區位於本路段與中正路之間。 自立路、自強路、更生街(橫跨永和區)-秀山地區的主要道路。
參考資料
- ↑ 參見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
- ↑ 《永和之美 沿革篇》,永和區公所官方網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1-04.
- ↑ 《中和來報報 地理環境》,中和區公所網站[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