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鼓舞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水鼓舞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

申報地區;雲南省瑞麗市

遺產編號;Ⅲ-128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水鼓舞雲南省瑞麗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鼓舞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水鼓舞表演時,用手擊鼓,敲打時,將水鼓挎在脖子上,鼓身在前,人身向後傾斜,邊敲邊跳,再配以大鋩大鈸。其敲法是右手持鼓槌敲大頭,左手掌拍打小頭。擊出的鼓聲音色深沉、莊重,發出的音響不長,但氣氛濃烈。有舞姿多變、節奏感強的特點。

2014年11月11日,水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28。[1]

目錄

歷史淵源

據口碑資料並結合歷史文獻考證,水鼓舞至少已有不下五六百年的歷史。

據說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託夢給子女說:「這個地方很好,就讓我在此長眠。」子女們便帶上香紙前去「墳」上祭奠,隨後便普降甘露,日後相沿成俗。還有一個傳說是:某年大旱, 河水斷流,寨腳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們便到那裡拊水嬉戲, 但見潭中兩龍相鬥,頓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後即變成節日,每年舉行儀式祭祀。

在1949年建國前,《水鼓舞》只在:「進窪」、「出窪」、「做擺」等宗教節日裡跳,主要用於祭祀。後來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步演變為自娛性舞蹈。每逢重大喜慶節日,慶典活動,德昂族群眾都要聚集在佛寺廣場或村寨跳起水鼓舞。

舞者自己持打擊樂,邊敲邊跳。舞蹈由敲象腳鼓者領舞,鼓手、鋩手、鈸手 位於內圈,青年男女圍在外圈,踏節起舞。水鼓舞由於鼓身大而沉重(直徑約50厘米,長約80厘米,重約50多斤),左手扶住小頭鼓面,右手持槌。水鼓舞所用的打擊樂除水鼓外,還有大鈸鋩鑼。通常是一桶水鼓配一副或兩副大鈸,一面大鋩,三者要求配合默契,以水鼓為中,鈸迎面,鋩隨鼓行。

表演水鼓舞時,每三人為一組,往往有幾組同時舞蹈,全體舞者時而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轉圈,每一動作,均面向圈心跳一遍,然後背向圈心跳一遍,如此反覆。

活動流程

過去,水鼓舞一般只能在過水鼓舞節時才能跳。節日分為三個階段,現在簡化為兩部分。每年陰曆六月第一個卯日之後的第一個丑日舉行「起鼓」儀式。即如開幕式,這是水鼓舞的核心。

「起鼓」儀式莊重而神聖。首先是一老人右手拿刀,左手提鴨,一邊吟頌祭詞,一邊殺死鴨子,並把鴨血灑向四周,以祭先人,同時眾人焚香燒紙,頓時整個田野人聲鼎沸,煙霧繚繞。然後兩名男人抬着木鼓置於小河中央,或找幾砣石頭架在水中,大家就在河中一邊依着鼓點踩鼓,一邊拊水擲泥嬉戲。「起鼓」儀式過去只有男子參加,現在婦女也參加拊水打泥巴仗或在河岸上唱歌助興。

敬過祖先,便喝酒吃肉為樂。酒過三巡又到河中踩上幾圈,又不時從附近田中抓來稀泥打起泥仗。喝酒吃肉—踩鼓—打泥仗交叉往復,直到酒酣人累,日漸西下,方才收場。

活動的第二階段在第二個丑日舉行。大約日過三竿,全村男女老少和鄰近各村專程來「看熱鬧」的親友雲集寨邊壩子,此日最為熱鬧。相鄰的台江、鎮遠、施秉、劍河等地數十個村寨的上萬人都要穿上盛裝前來踩鼓。木鼓放在踩鼓坪中央,由鼓手敲擊,人們圍而舞之。內圈多為姑娘和新媳婦;其次為穿着長衫、戴着墨鏡的中老年人;外圈則為身着家機布衣的青年後生,還有那些年僅幾歲的小孩也爭先恐後。雖然是同一個鼓點,但婦女、青年和中老年人的舞姿卻大不一樣,各顯千秋。

婦女少則三五圈,多則七八圈,人人均為盛裝,光彩照人;動作輕盈,跨度較小,速度緩慢,在她們的一步一趨之中,身上銀飾互相碰撞,丁丁作響,是整個踩鼓場的亮點。中老年人步法稍快,轉身較多。最粗獷、激越的是青年們,他們或高高抬腿,或迅速轉身,或大步向前,或兩手劇烈擺動,還不時伴以高亢的「喔……喔……」聲。場邊或讚美善舞者或諷刺蹩腳者或邀請觀望者參與的歌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服飾道具

水鼓舞的服飾為舞者頭纏黑布包頭,包頭一端垂於左肩,穿黑布大襟衣普通長褲,有鞋穿鞋,沒鞋赤腳。道具水鼓,形制同「佛鼓舞」的「佛鼓」。鼓腔為將木挖空,高約70至80厘米,大頭鼓面直徑約40至50 厘米。

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國唯一性、文化多樣性、活動連續性、群眾參與性等特點,它反映了當地苗族社區農耕、原始宗教、服飾和曆法等方面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示了當地人民開朗向上、幽默風趣的精神風貌,對促進社區團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承狀況

由於劍河縣城已整體搬遷到該村一帶,水鼓舞的文化和自然生態已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村前的小河兩岸改成水泥護堤,河道十分狹窄,已無水踩鼓和打泥巴仗的條件,水鼓舞已面臨着「無水、無地、無泥」的危險。

保護措施

2018年4月9日,在仰阿莎街道稿午村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訓基地,由水鼓舞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方芳負責組織培訓工作,長期組織開展苗族古歌、苗族飛歌、苗族水鼓舞、苗語培訓班工作。

2019年6月6日,瑞麗市文化和旅遊局、瑞麗市教育體育局主辦,瑞麗市文化館、瑞麗市民族中學承辦,各鄉鎮文化站、傳承學校協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在瑞麗市民族團結教育示範學校民族中學開展,主要通過發放非遺宣傳冊、傳承人展演、技藝展示、有獎問答等活動,生動地展示出我市四級(市級、州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瑞麗市文化和旅遊局楊金局長、瑞麗市教育體育局常春副局長、瑞麗市文化和旅遊局趙雲副局長、以及各鄉鎮中心校長參加了此次活動,人數達2000餘人,發放宣傳冊1000多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瑞麗市文化館獲得「傣族孔雀舞、水鼓舞」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榮譽

2009年,在「多彩貴州」原生態舞蹈大賽中,《水鼓舞》以其原始、古樸和豐厚的民族文化沉澱而榮獲銅鼓獎。

2009年10月,《劍河苗族水鼓舞》獲得第五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群眾創作表演舞蹈金獎。

重要展出

2011年7月6日,2011貴州·劍河仰阿莎文化節在貴州劍河縣城隆重開幕,貴州劍河千人苗族同胞身穿節日盛裝向中外遊客表演被譽為「原始舞蹈活化石」的苗族水鼓舞。

相關視頻

《水鼓舞》氣勢如虹,颯爽的舞姿令人佩服!戳視頻來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