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船篙(姜樂明)
作品欣賞
水鄉船篙
地處里下河腹地的故鄉,水網縱橫交錯,河有萬灣,大大小小的垛子星羅棋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這片水鄉的神奇,風情濃郁。水鄉特色,船篙就是一種永恆絢麗的色彩,斑斕在水鄉的天地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故鄉,水鄉澤國,尤有水韻靈氣,民間流傳着不少膾炙人口的河流傳說。南北走向的串場河,靖鹽河,渭水河,上官河,下官河,南官河……東西走向的蚌蜒河,梓辛河,車路河,白塗河,海溝河……大大小小,舉不勝舉的溝河縱橫,湖盪密布,故鄉特殊的地理風貌,河多船也多,船和篙就好似朝夕相處的手足,情深意重。
過去,水鄉人常常望河興嘆,就有「隔河千里遠,出門就行船」的說法。船,很早就是水鄉人的出行工具,篙子就和船形影不離了,就好像秤和砣,少了誰都不完美。有船沒篙,船行不了方向,有篙沒船,篙也無用武之地,搭配起來,就相得益彰,精彩紛呈。
船篙的經典搭配,演繹着水鄉澤國風情。平常三三兩兩的,來來往往,穿行河流之上,你追我趕,承載着是人們的希望和嚮往。裝貨裝物,裝糧裝草,裝肥裝料,農忙時穿梭繁忙的船篙,就是水鄉的清明上河圖,船就是水鄉萬能的鑰匙,打開了人們的幸福之門,篙子就是水鄉人的歌,一曲曲經久不息地在水泊迴蕩。
過去,水鄉以木船居多,小可划槳,大用船帆,縴繩拉,用篙撐行,加櫓搖行,極少有機器助力推行的。五六十年代大小水泥船開始風靡城鄉河道,七八十年代,特別是八十年代中期,趕上國家好政策,聯產承包制深入人心。家家戶戶都想方設法預定水泥船,用於農忙,省的種田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田多的獨立買船,田少的就幾家人合夥買,用船時幾家商量着輪流用。遇到合作不開心的,乾脆直接抓鬮折算給某個人,自家再買一艘船,改革條件好了,買船不是很難。自有自順便,再也不要低聲下氣看人家顏色,偶爾還有鄉鄰好友會跟自己借,多大面子呀!農用水泥船一般以三到五噸居多,偶爾有幾條七八噸水泥船,都是集體遺留的,船大了撐起來比較笨重。後來一些大船都裝了掛漿機,但仍然少不了篙子搭配。
船多了,鄉里鎮上的竹排行就多了,一捆捆,一紮扎,堆積如山,大小毛竹都有,大到碗口粗,小到一支筆粗,應有盡有。篙子就是其中千挑萬選出來的,一個個成堆豎在那裡,直插雲天。有經驗的老闆,都選手掌虎口可以緊握的毛竹,用火烤加熱,經槓桿熱壓,再冷水澆濕透,熱氣冒騰間,篙子就直了,拿起來就順手了,再用竹刀修好竹節,這樣篙子不會刮手,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好篙子也是打造出來的,父親那時深諳挑篙子的經驗,每次跟父親去竹排行,父親都挑那種竹節均勻,竹節間距且短,外表發亮,顏色深帶灰褐色那種,特別是根部竹紋密度好,且尾部彈性好,他口中所謂的老毛竹篙,那種篙子一支頂幾支用。再去鐵匠鋪買個U型鐵篙鑽,回家裝配。水鄉同樣的篙子太多,父親有時還鑿上自己的名字,拿錯了能找得回來,屢試必中。有時覺得篙子彎曲不稱心,自己還點火取直,直到自己覺得稱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撐好船有支好篙子至關重要。
有了鐵篙鑽的篙子行船穩,篙子落水快,起水不漂,篙子在河裡不打滑,那時經常有沒裝鐵篙鑽的篙子撐船,篙子不稱手磨出泡,或者不太會撐船的人,篙子打滑連人掉下河,洗個大湯澡,冒出水面一臉的懵圈,雲裡霧裡的。
父親平常下田,經常叫我們學撐船,站在後艙和船後艄之處,身子站穩,半側身,腳下成丁字型,掌握船的特性,眼睛看船頭,篙子靠船下篙,船不會歪斜。倘若船頭方向有變,向左,篙子就船外身下篙,自然過來,向右,篙子就靠船里身下篙,只要一點點修正,船自然直行。假如船頭方向偏大,就要跑船尾艄校正過來。撐船時左手提右手拉,雙手交替距篙子根部三尺,篙子出水而起,再靠船下篙發力,咚的一聲水響,右手一送,左手一推,交替上行篙子,再在篙子尾端再發力,船慣性前行收篙。發力時篙尖尾這時要抓牢,否則手一松,篙子矗立河中,船篙分離,讓你欲哭無淚,不知道多少人鬧出這樣的笑話。人常說行船走馬三分險,慢慢撐船多了,心裡就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了,也就無懼風險。
撐船最怕遇上惡劣天氣,逆風中行船,讓你滿滿地知道什麼是力量,少用一份力,不進則退,有時還在河裡打轉,你只有拋棄幻想,逆風而行,而戰,才能到達彼岸。
冬天撐船,西北風咆哮,冰冷刺骨的河水,雙手凍得通紅,篙子上抹凍,船艄面板也是冰星耀閃,滴水成冰,撒點稻草,防滑。風霜雨雪中撐船,是一種勇氣和毅力。
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見證了鄉下篙船時代,農忙,搶收,搶種,特別是繳公糧,那千船林立,篙挑船洞那種盛況。掛漿船,機艙船,慢慢普及,如今水泥船都換成了大鐵殼船,縱橫江河湖海,篙子也是象徵性地用來搭船靠岸,行船會船使用。水鄉的篙船,繁華盛景不在。
船篙現在慢慢地淡出人們視線,生活。現在再想見到船篙並列,百舸爭流,千篙齊發的壯景,只能是清明時期故鄉的撐會船活動,依然盪氣迴腸,雄風猶在。
延伸的馬路又撐起了鄉村另一片天地,車來車往代替了往昔船篙時代。但篙船時代,是一段誰也不能抹去的記憶。一個人真正懂得撐船的道理,世間的事他就能看得個七八分。船到橋頭自然直,你不可能去撞橋吧?篙子就決定了船的方向。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篙子的力量不容小覷,這些都比較通俗易懂的。當然,人才是真正的起到主宰和決定性的作用,看你是不是個好手,能不能駕馭自己人生的船篙。
如今,抬眼看去,水鄉仍然偶有一兩艘船篙緩行在河道之中,低矮的河床,深淺不一的影,泛上心頭的唯有船篙餘味……[1]
作者簡介
姜樂明,筆名銘帥之念,江蘇興化人。愛好文學,喜歡文字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