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氣虛不攝

來自網絡 的圖片

氣虛不攝的症狀便血色紅或紫黯,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心悸,少寐,舌質淡,脈細。

氣滯血瘀疼痛性質為脹痛,竄痛,攻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氣虛血瘀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有刺痛,痛處固定。氣血兩虛面色蒼白,神疲乏力。

目錄

氣虛不攝的表現

氣虛不攝證通常會出現自汗、遺精、泄瀉、遺尿、崩漏、便血等症狀。氣虛不攝基本病機是由於氣虛、氣失固攝導致。多見於年老體弱、先天稟賦不足、久病、慢性病患者。

其形成是由於久病咳喘、勞累過度,或者是吐瀉日久、年老腎衰、飲食失調、房勞過度、耗傷肺氣、腎精、脾氣、所致,可以服用金鎖固精丸、萃仙丸、金櫻子膏等治療。

氣虛不攝泛指髒氣虛統攝失職,可見自汗、遺精、泄瀉、遺尿、崩漏、便血等證。治宜固澀,並補其髒氣。指氣虛不能攝血而見各種出血症狀。治宜補脾攝血。

氣虛體質是指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的化生不足時,易出現氣虛表現,常表現為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氣短懶言,體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說話沒勁,經常出虛汗,容易呼吸短促,稍微勞作便有疲勞之感,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苔白,脈虛弱。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平素抵抗力弱,病後康復緩慢等。

中醫認為,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賴血以附,血載氣以行,氣血相互滋生,氣虛則血少、血少則氣虛,氣虛易導致推動血液運行作用減退,導致體內氣的化生不足,機體防禦外邪,護衛肌表,維護內臟位置功能減退的病證發生。所以氣虛體質是最需補氣養血的體質。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