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性切变
气旋性切变是天气学一个名词术语。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目录
名词解释
在北(南)半球自然坐标中沿着流线法线方向的水平速度梯度的涡度垂直分量为正(负)的切变。
上式中第二项与水平风速沿着流线的法线的分布不均匀有关,称为切变涡度。在速度沿着流线法线方向减小的区域,如在北半球西风急流轴的北侧或东风急流轴的南侧,切变涡度为正;在速度沿着流线法线方向增加的区域,如在北半球西风急流轴的南侧或东风急流轴的北侧,切变涡度为负。
对于不同的流型,有时曲率涡度项比较大,有时切变涡度项比较大,因此在不做精确分析时,可只考虑其中较大的一项。例如,在气旋或反气旋中心附近,可只考虑曲率涡度项,而在锋区或急流区可只考虑切变涡度项。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从何而来?每个汉字,都是仓颉造出来的吗?,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