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畢缽羅

 

 

 

目錄

畢缽羅

畢缽羅即菩提樹。 「畢缽羅」是梵語 पीपल的音譯,拉丁注音有多種:Pippala、Peepul、Peepal,漢譯音譯則更不相同,如法顯《佛國記》音譯為「賓波羅」,玄奘大唐西域記》音譯為「卑缽羅」等, 在印度、尼泊爾還稱該樹種為Ashwattha。 1753年,確定該植物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iosa L.。 這是一種原生印度次大陸的被子門桑科榕屬的大型喬木,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極易存活,而且樹冠很大,人們常在樹蔭下休憩,因此佛祖在此樹下證得「三藐三菩提」是偶然中的必然。 「菩提」為梵文बोधि(拉丁注音:Bodhi)的音譯,意譯為:覺悟、智慧等。 將畢缽羅樹尊稱為菩提樹,從佛祖在世時即已如此,「菩提樹」的梵文注音為:bodhivrksa,其後綴-vrksa的意思是「樹」。 隨着佛教傳入中國,畢缽羅樹被引種中土,「菩提樹」成為該樹種的固定中文名稱,並成為植物學中文標準名稱,對應的英語翻譯是「Bodhi Tree」。 菩提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以作為藥材入藥。 分布於中國西南部、中國台灣地區等地以及中南半島。 菩提樹可用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 菩提樹是斯里蘭卡的國樹,印度比哈爾的邦樹,台灣花蓮的縣樹。

植物知識

菩提樹的植物學定義 菩提樹(拉丁學名:FicusreligiosaL.,英文:Bodhi Tree),是一種被子門桑科榕屬的植物,印度次大陸為其原生地。在印度次大陸的自然環境下,樹高15-25米,胸徑30-50厘米; 樹皮灰色; 樹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尾端細長呈尖銳壯(為此植物的顯著特點),旱季落葉(3月份)後很快長出新葉,因此為半常綠植物; 花隱於花托中,雄花、癭花和雌花生於同一托壁,球形子房光滑,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在3-4月份; 果實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時呈紅色或棕褐色,堅硬度不高,果實成熟期在5-6月。 成熟後的果實,較易散播繁殖,如落到其它樹幹上,發芽後可附生於母樹生長,也可通過扦插方式人工培育繁殖。 喜熱帶、亞熱帶陽光充足、潮濕的氣候,能夠在大多數土壤類型中生長,PH7以下的酸性土壤更好。 該樹種原生於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在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中國等廣泛引種,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都能室外生存。 菩提樹是印度國、斯里蘭卡國的國樹。印度次大陸對菩提樹的現今稱謂,按發音可用英文標記為:Pippala Tree、Peepul Tree、Peepal Tree、Ashwattha Tree等,斯里蘭卡國僧伽羅語稱為:Bo Tree。如圖1所示

菩提樹的佛教含義 佛教,在嚴格意義上說,並非所有的畢缽羅樹都可稱為菩提樹,而是專指佛祖悟道之處和按照佛統引種的畢缽羅樹,才能稱為佛教的菩提樹。 以下3處的菩提樹最為神聖: (1)印度比哈爾邦菩提伽耶(Buddhagaya)的菩提樹。 話說公元前531年,佛祖已經在菩提伽耶附近的森林中苦修了6年,雖然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 於是他放棄苦修,到尼連禪河沐浴後,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然後來到了菩提伽耶的一棵大畢缽羅樹下打坐靜思,經過7天7夜後,終於悟得「三藐三菩提」(意譯為「等正覺」),此樹遂被尊為「菩提樹」。 此樹見證了佛教的誕生,因此建有「摩訶菩提寺」(意譯「大覺寺」,現為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地理坐標:東經84.991275度;北緯24.695102度。)予以守護。 摩訶菩提寺內現有的菩提樹,經多次劫難後又重新種植,現為從斯里蘭卡國阿努拉德普勒的菩提樹寺移枝回種。 此樹後於1876年毀於暴雨,1881年重新引種。 (2)印度北方邦舍衛城的阿難菩提樹(AnandaBodhi),佛經記載,佛陀在世時經常要離開舍衛城去各地宣道,為了在他離開時仍能向當地信眾弘法,指示堂弟阿難從菩提伽耶的菩提樹樹上取種,在舍衛城附近的祗洹精舍(Jetavana,地理坐標:東經82.030202度;北緯:27.517083度)門前種植,此後形成各佛教寺廟從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上引種供養的佛教傳統。 現祗洹精舍遺址處生長的阿難菩提樹,為近代從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引種。 (3)斯里蘭卡摩訶菩提樹,傳說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Sanghamittra)於公元前245年,從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上引種到斯里蘭卡的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舊城為世界文化保護遺產)菩提寺(Jaya Sri MahaBodhin Wahanse),隨後國王天愛帝須為此樹修建了一個高達6.5米的高台並保留至今。 也有傳說此事發生在公元前288年。儘管最初的菩提樹已經老死,現在為複種,但因斯里蘭卡島原本無此種植物,因此該處的菩提樹,仍被認為是佛祖在菩提伽耶悟道時的菩提樹的正統遺傳,並成為世界有記錄的最早人工種植的被子門植物。 僧伽羅語稱為Bo。斯里蘭卡國尊崇佛教,菩提樹被定為國樹。 「菩提」本意為由內心而發的覺悟,因此諸佛得道時,「毘婆屍佛坐娑羅樹下、尸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毘舍婆佛坐婆羅樹下、拘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釋迦牟尼佛坐畢缽羅樹下」,顯然這些樹的種類、名稱原本各不相同,但因為有行者於其樹下成佛,也都被佛教尊稱為「菩提樹」。 特別是在中國,畢缽羅樹在嶺南以北,因氣候因素不能露地生長,因此長江流域的寺廟多用無患子樹代替菩提樹,而黃河流域的寺廟則多用銀杏樹代替,西北高寒地區,則用丁香代替,例如青海塔爾寺就是將暴馬丁香稱之為「西海菩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廣義上的「菩提樹」,是宗教含義上的指稱,而非植物學定義的特定樹種。

菩提子與菩提花 菩提樹的果實並不堅硬且較小,因此不能用來製做佛珠。最早用作佛珠材料的「菩提子」,是無患子樹的種子。現代商品類的「菩提子」,則由多種木本、草本植物的果實製作,因此名稱各異。 菩提樹的花為隱性,不宜觀察到。現在一般所稱的「菩提花」,是指原產於南美的玉蕊科炮彈樹(拉丁學名:COUROUPITA GUIANENSIS)的花,中文的準確名稱是「炮彈花」。 這種植物樹幹高大,枝葉茂盛,在樹幹的中下方開花和結果。 果實較大,可以長到直徑20cm,薄木質硬殼,紅色至灰棕色,內含大量種子,成熟後果實爆裂並發出巨響,種子得以散播,故此樹得名「炮彈樹」。 炮彈花型較大,由6片肉質彎曲的花瓣組成,花瓣的背面是黃色,裡面是粉紅色,有異香。 在斯里蘭卡,人們將其敬獻在佛像前,表達對釋迦摩尼母親地感謝並求子嗣。 而在印度,此花被稱為Nag-lingam,是印度教濕婆神的象徵,被廣泛種植於濕婆神廟內。 炮彈花,2009年1月於斯里蘭卡植物園,攝影:馬征

菩提樹在印度 菩提樹被定為國樹,不是因為佛教的原因,而是因為印度教和耆那教也將其尊為聖樹。 按照印度教的說法,菩提樹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的一種化身。 因此,它具有特別重要的宗教色彩。 印度教還認為菩提樹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毗濕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個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樹上。 毗濕奴住在樹根,拉克希米住在樹幹,納拉揚住在樹枝,哈里王住在樹葉,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樹的果實里。 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樹凝聚着各種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實現願望和解脫罪責。 許多印度教婦女認為,經常向菩提樹祈禱,定期給菩提樹澆水,並且圍繞着菩提樹行走可以得到保佑生出好孩子,尤其是兒子。 這是因為這樣做會使居住在樹上的神靈們高興,便恩賜這些願望得到結果。 為了實現願望,還有一種習慣就是圍着樹幹繞線繩,當看到菩提樹幹上纏繞着一圈圈的線繩時,就知道這是信徒們祈禱的結果。 據說在星期六給樹根澆上一點點油,然後在旁邊點上一盞油燈,有利於擺脫各種困境。纏繞線繩祈禱。 修行的人要保證在寺廟的範圍內至少有一棵菩提樹。 他們認為,在日出之前,貧困的陰影籠罩着菩提樹,但在日出之後,就由拉克希米女神接管了。 因此,在日出前是禁止對菩提樹祈禱的。 在他們的眼裡,砍伐或毀壞菩提樹就等同於謀殺了一個婆羅門。 至今,印度比哈爾邦菩提伽耶市的摩訶菩提寺,為印度教和佛教共有。 菩提樹也是印度傳統醫學的藥用植物,對約50種病症有療效,包括:哮喘、糖尿病、腹瀉、癲癇、胃病、感染性炎症、性功能障礙等。

菩提樹在中國 據考證與考察,中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着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 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天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 從那以後,中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 廣州海幛寺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着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 中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着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 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 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 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 「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 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 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 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歉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善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 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 解放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麼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 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 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 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 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裡,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菩提樹神和節日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靜思時,菩提樹神便以樹葉為釋迦佛擋風遮雨,保護他安心修道,故名。 她被認為是佛教最早的護法神。 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點是兩手拿一樹枝,裝扮成年輕婦女的樣子。 為紀念佛祖在菩提樹下得道,每年12月8日為菩提日(實際佛教的不同部派,對此日期的說法並不相同,包括本詞條所引用的佛祖悟道年齡的說法)。 在菩提日這一天,信眾們遵循佛法,互相問候說:「Budu saranai!」,意為:「佛祖保佑你平安!」

文學作品

西域記八卷十八頁云: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 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 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莖幹黃白,枝葉青翠。 冬夏不凋,光鮮無變。 每至如來涅盤之日,葉皆凋落。 頃之復故。 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 數千萬眾,不召而集。 香水香乳,以溉以灑。 於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 如來寂滅之後,無憂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毀佛遺蹟。 興發兵徒、躬臨剪伐。根莖枝葉、分寸斬截。次西數十步、而積聚焉。令事火婆羅門、燒以祠天,燭焰未靜,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含翠。 因而謂之灰菩提樹。 無憂王睹此悔過。 以香乳溉余根。 洎乎將旦,樹生如本。 王見靈怪,重深欣慶。 躬修供養,樂以忘歸。 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後,重伐其樹。 無憂王旦將禮敬,唯見檗株。 深增悲慨。 至誠祈請,香乳溉灌,不日還生。 王深敬異,壘石周垣,其高十餘尺,今猶見在。 近設賞迦王者、信受外道,毀嫉佛法,壞僧伽藍,伐菩提樹。掘至泉下,不盡根柢。 乃縱火焚燒,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爛,絕滅遺萌。 數月後、摩揭陀國補刺拏伐摩王,(唐言滿胄)無憂王之末孫也。 聞而嘆曰:慧日已隱,唯余佛樹。 今復摧殘,生靈何睹。 舉身投地,哀感動物。 以數千牛、構乳而溉。 經夜樹生,其高丈余。 恐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 故今菩提樹、隱於石壁,上出二丈余。 如彼廣說。 (《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1]

參考文獻

  1. 畢缽羅,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