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第一門派 - 少林
武林第一門派 - 少林
少林派是從唐朝嵩山少林寺發展出來的武術門派,少林派是中原武術中流傳範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因源自於中嶽嵩山的少林寺故名。
北宋《景德傳燈錄》中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後魏孝文帝大和年間(477年一499年),釋迦牟尼第28代佛徒菩提達摩大師從梁朝北來,在少林寺面壁9年而功成,遂傳《易筋》和《洗髓》二經,創立了少林武術。
目錄
少林寺
少林寺的歷史久遠,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497年,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宗。以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
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面對牆壁靜坐。由於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煉,以解除身體的睏倦。
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
少林寺和尚惠場、曇宗、志堅等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並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
高內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歷史。由於朝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剎「的稱號。宋代,少林武術又有很大提。
發展歷史
隋唐時期
少林武術被發揚光大始於隋唐之際。隋朝未年,政局不穩,諸侯各霸一方,王世充霸占洛陽後,自立皇位,定國號為「鄭」,李世民被抓,但受到了少林十三名武僧的相助,活捉了鄭帝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逼降王世充,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在李世民即位以後,對曇宗、志操、惠賜、善護、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滿、豐13人大力賞賜,從此「少林寺」便名揚天下,少林武術也得到了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中原武林的第一門派。
宋元明時期
宋代至元代,少林武術也有較大的發展。元代「大聖緊那羅王」傳授少林棍法自成一宗,「福裕禪師」匯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術的特點日漸突出,到明代的時候就擁有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年)、少林寺組織僧兵到江南抗擊倭寇,天啟五年(1625年)在少林寺樹立「少林觀武碑」,少林派成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不僅有包括覺遠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禪上人等在內的著名武憎,還有諸如悟須、周友、周參、洪轉、洪紀、洪信、普從、普使、廣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慶盤、慶余、同賀、鉉清等都是武林中的一流高手。明代後,少林武術逐漸從棍法轉向拳法,同時又吸收了許多民間拳種,集天下武術之大成,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少林派。
清代和民國時期
少林武僧的氣功表演 清代康熙年間(另說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義士而將其焚毀,同時禁止民間練武,少林武術隨即轉入地下狀態,另外有一支轉入南方,1840年鴉片戰爭後,在廣東佛山一帶,很多洪門組織成立。[1]清末時在北京親清廷的武術界人物,如太極拳、八卦掌及盛行於軍中的形意拳(前身稱六合拳)等,為了與少林拳、佛拳、羅漢拳等洪門子弟劃清界線,於是創造了武當派(道拳),還編造「出於少林但優於少林」之說。
後革命黨人亦從之,在中國南北各大城市報刊中登載所謂少林故事,宣傳反清情緒。在北方,以達摩為「北少林」(六合拳、心意拳、螳螂拳等)姶創人。在南方,仍尊少林五老為南少林始祖。
民國時期
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由當時軍中元老李景林,張之江與杜心五等主持,把各家各派的武術掌門人請到國術館任教。他們硬將國術分為少林及武當兩「門」。少林門長為王子平,管理項目為少林拳、八極拳、劈掛拳、查拳、彈腿。武當門長是高振東,管理項目為八卦掌、形意拳、太極拳。王子平本人是學習滑拳、與嵩山少林寺毫無關係。
廿年代至二次世界大戰前,曾習六合拳及長拳之上海報人金一明與其他人士先後出版所謂之少林拳刊物。與金桂福合著《少林拳圖解》(內容為花拳套路),與郭粹亞合著《少林雙刀》。單著《少林六通短打》(羅漢拳,花拳對拆)、《少林齊眉棍》。
1928年,日本在東三省的野心盡現,有心人士再次宣傳愛國及反外國入侵,於是少林與武當之崇武精神又被宣揚開來。
1929年,大聲圖書局出版了李肅之的《拳經》上下兩冊。在總目卷二中有外家少林宗法,包括五拳練法。
1932年,曾學習神打(三皇性功拳)的金恩忠以文言文出版《少林七十二藝》。
1936年,河北閻德華,八卦掌傳人,著有《少林破壁第一集》,內有圖解實用散招三百六十手。 朱天生編《少林妙棍》,內容為小夜叉棍譜。
1936年,蟫隱廬印行了《拳經》、《拳法備要》二卷,稱傳鈔本其法為《少林宗派》。
小說中的少林派
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在金庸筆下的武學世界,少林派是所有武功的根源,
著名門派祖師如武當的張三豐,亦曾學過少林功夫,藉此將功夫創新再發展。現實中,位於嵩山的少林寺亦赫赫有名,素有中國武學第一門派之稱。然卻少有人考究少林到底是何時崛起。若少林憎人都是與世無爭的話,那外界又是如何認識到少林功夫的厲害呢?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少林派是名門正派,素與丐幫、武當派等齊名。亦有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則源自天竺的說法。
少林派僧人以輩分排名,如北宋的「靈、玄、慧、虛、空」,南宋的「苦、天、無、覺」(倚天屠龍記前期劇情),元的「渡、空、圓、慧、法、相、莊」(倚天屠龍記主要劇情),清康熙年的「大、覺、觀、晦、澄、靜、嚴、華」等。
天下第一門派,關鍵是皇帝認證
《武林正史》,提及少林派興起實不如外界想像,以「慈悲為懷」聞名,而是圍繞在「維護私產」及「帝皇認證」這兩大因素。隋末唐初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正為與勁敵王世充交戰苦惱不已,身處兩軍交戰地點的少林寺也不能獨善其身,如果王世充一方獲勝,少林廟產勢必遭其吞沒,於是憎侶們連夜活捉王世充麾下大將王仁則,令敵軍群龍無首,李世民一方自然不戰而勝。至此少林寺才一戰成名,更獲得統治者李世民的青睞,認可其武學地位,受天下習武之人的景仰。[1]
現任方丈
現任方丈釋永信簡介
釋永信法師,(1965年 - )出生安徽潁上一個佛教家庭,俗姓劉,名應成。少林寺三十代方丈。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1981年,父母遂其志,至嵩山禮行正長老為師,披剃出家。1987年8月,少林寺方丈行正長老圓寂,22歲的釋永信承師衣缽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寺院住持。1999年,釋永信升座成為少林寺方丈。
2011年1月8日,釋永信透露說,少林寺(在國內)都不是法人單位,媒體卻在說我們商業化,但少林寺在倫敦柏林等地直接辦了40多家公司。
2011年5月9日,河南警方表示「釋永信嫖娼」一事「確定是假的」,目前當地警方已正式立案,並將依法展開調查,追究造謠者相關法律責任。[2]
16歲就邁入少林寺的大門
從16歲就邁入少林寺的大門,那時候的少林寺還只是一座小破廟,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釋永信依舊留在少林寺學習。
1987年他成立武術隊並擔任少林武僧團的團長,此後的少林武僧團名揚四海,不僅將少林功夫傳揚世界,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武術人才,他們有的留在少林寺繼續學習,有的則進入其他行業發揚武術,比如說影壇中的王寶強、釋小龍等人。[3]
關於72絕技
有人問他關於72絕技他掌握了多少,釋永信坦言道:自己都練過,但是都不精通,再加上自己擔任方丈之後留給練功的時間少之又少,自己的武術現在還剩多少他也說不好。釋永信門下的弟子數不清,但至於他在百年之後能不能超過達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和尚大多為文僧,而「少林武僧團」其實都是由少林寺周邊的武術學校組織的,他們用少林寺的口號去世界各地進行演出賺錢,由此還引發了舉報釋永信事件。
但是不得不說,釋永信還擁有很強的商業頭腦的,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將少林寺的知名度提到最高,旗下的少林藥局、慈幼院等都在吸金,不過這種商業化的內容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佛法創立的初衷。
雖然他的武功不是特別好,但是在他的努力下少林寺發展得特別好,將少林寺的名聲響徹世界,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所以說他對於少林寺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是值得我們稱讚的,
永信大和尚以振興禪宗祖庭、宏揚少林文化為已任。
少林七十二絕技
少林無遮大會在嵩山少林寺舉行,各項「少林絕技」紛紛亮相,吸引了不少媒體前來報道。石鎖上拳、暗器飛刀、鐵砂掌、飛刀,這些頻頻出現在武俠小說、電影、電視劇里的武林功夫。有媒體專門採訪了少林寺老武僧延喬,老武僧直言,少林72絕技很多已經失傳。[4]
依《少林正宗七十二藝》有以下七十二種。
鐵臂功 排打功 鐵掃帚功 足射功 腿踢功 銅砂掌
蛇行術 提千斤 羅漢功 鐵頭功 四段功 鐵布衫功
雙鎖功 上罐功 石鎖功 鐵珠袋 千斤閘 鞭勁法
分水功 玉帶功 鷹翼功 跳躍法 霸王肘 一指金剛法
拔釘功 一指禪功 石樁功 金鐘罩 鐵牛功 旋風掌
臥虎功 拔山功 合盤掌 推山掌 踢樁功 鷹爪功
斬魔劍 玄空拳 金砂掌 鐵砂掌 飛行功 槍刀不入法
五毒追砂掌 飛檐走壁法 一線穿 穿縱術 金鏟指 揭諦功
梅花樁 捻花功 螳螂爪 跑板功 閃戰法 金刀換掌功
鐵膝功 陸地飛行術 穿窗功 泅水術 點石功 琵琶功
柔骨功 壁虎游牆術 門襠功 翻騰術 布袋功 蛤蟆功
千層紙功 彈子拳 鎖指功 追風掌功 軟玄功 蜈蚣跳
歷代方丈
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九世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十四代彼安海寬大師
二九世十五代通強大師 三二世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二二代淨魁大師
三七世二三代真禮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