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製作技藝
歙硯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安徽省歙縣、江西省婺源縣地方傳統手工制硯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歙硯製作技藝在漢、晉時期已問世,至唐代名聲日盛。五代後,歙硯更為世所珍重。宋代歙硯發展很快,新中國成立後,歙硯生產一度得到發展,改革開放後,歙硯製作技藝得到迅猛發展。
2006年5月20日,歙硯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74。2019年11月12日,歙硯製作技藝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歙硯製作技藝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遺產編號:Ⅷ-74
申報地區:安徽省歙縣、江西省婺源縣
歷史淵源
歙硯始於唐代。據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後,歙硯名聞天下。
盛唐時歙硯已大盛。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後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採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湧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製作巧妙,展現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七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
元代以後,歙石開採時斷時續,但成硯依然大量湧現,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歙硯生產一度得到發展,金星歙硯重新問世。改革開放後,歙縣和婺源縣先後成立了歙硯廠、工藝廠、文房四寶公司等,從硯石開採、產品製作到裝潢工種齊全,還挖掘了「豆斑」、「綠刷絲」、「歙紅」、「紫雲」等新品種。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歙硯進入全國制硯行業前列。
工藝特徵
選材
歙硯的製作材料被稱為歙石或歙硯石,一般需要5億年至10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適合制硯的是輕度千枚岩化的板岩。其主要礦物成分為絹雲母、石英、黃鐵礦、磁黃鐵礦、褐鐵礦、炭質等,粒度0.001毫米至0.005毫米,比重2.81至2.94,主要硯鋒為片狀。
花紋
歙硯石的花紋結構十分突出,分為魚子紋、羅紋、金暈紋、眉紋、刷絲紋等類型。由於其礦物粒度細,微粒石英分布均勻,故有發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受到歷代書法家的稱讚。
造型
造型是硯的外部形式,是人工塑造硯的實用功能的外化、美化的形式。形式是多樣的,概括起來,可分為幾何形、仿物形、隨形、自然形四大類,而在每一類形中又包含許多具體的形式。如幾何形,就包含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八方形、圓形、橢圓形、菱形等等,其他類型也是如此。具體形式的名稱是硯名的依據之一,不同的形式也就出現了不同的名稱。如長方形般硯、荷葉形端硯、松鶴隨形洗河硯、自然形紅絲硯、八角形澄泥硯等。還有一些不明產地的硯石,往往以造型稱之,如方形硯、圓形硯、箕形硯、龜形硯、琴形硯、瓜形硯、海天旭日隨形硯等等。
工藝流程
歙硯製作技藝有以下六大工序:
選石
選石其實就是硯石的石質鑑定過程,採用「看、摸、敲、洗、磨、刻」等方法鑑定出石質優劣後,將符合制硯標準的優質硯石挑選出來。好的硯石應具有一定的體積,硬度、粒度適中,不能有石筋和隔。有的石料需要按照規格、工藝的要求進一步加工,鋸成一定形狀,經適當打磨後成為硯坯。
設計
設計是硯台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關鍵性工序,作品的成功與否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設計能力的高下。歙硯雕刻講求因材施藝,天然造化,因此設計過程中要反覆比較和觀察石料的形狀、質地、顏色與紋理,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選擇最佳的雕刻主題,按硯坯形狀大小、質地優劣、紋色變化等賦予不同圖案,並將圖描於硯還上(如胸有成竹,也可用鐵筆直接在硯坯上勾畫),以便循圖雕刻。
雕刻
硯雕是一種藝術創作,與書法、繪畫同理。硯雕的一般要求是:掩疵顯美,不留刀痕。根據內容選擇刀法,或奔放、剛勁,或細膩、含蓄,應剛柔相濟,把握好輕、重、徐、疾等。工序分鑿刻(打坯)和雕刻(出細)兩步,先將水池、硯池、覆手鑿成後,再用雕刀修飾。硯台的比例合理、主體突出、層次分明、線條流暢,有些硯還要刻上銘文和印章等。
打磨
硯刻完成後,硯面和圖案須磨光,先用細油石將硯通磨一遍,再用細砂紙水磨至手觸無鎧為止。一件硯作能否平整勻順、光潔透澈,關鍵在於打磨(磨光),一定要認真對待這項工作,不能有絲毫馬虎。打磨不乾淨或打磨的方法不恰當,會使硯作受損,功虧一簣。
上光養護
一件硯作完成後,應當施以一層薄油養護。按照傳統應選用核桃油為佳,欲硯一般不做封蠟處理。
配製硯盒
歙硯均須配硯盒,以保護圖飾和銘文,防止塵埃入硯,且對硯起裝飾作用。硯盒以各種材質的木料為主,還包括錦盒等,不宜採用比硯更硬的金屬或其它材料制盒。除了配製硯盒外,還包括一些後期的包裝工作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歙硯製作技藝是優秀的傳統手工制硯工藝,在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價值,它承載着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價值,傳播瑰麗的民間藝術的價值,以及作為文房不可缺少必備用具的經濟價值。
傳承人物
曹階銘,男,1954年12月出生。2007年6月,曹階銘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歙縣申報。項目名稱:歙硯製作技藝。
鄭寒,男,1963年6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鄭寒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申報。項目名稱:歙硯製作技藝。
王祖偉,男,1964年11月7日出生。2012年12月20日,王祖偉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申報。項目名稱:歙硯製作技藝。
江亮根,男,1972年11月14日出生。2012年12月20日,江亮根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申報。項目名稱:歙硯製作技藝。
蔡永江,男,2018年5月8日,蔡永江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歙縣申報。項目名稱:歙硯製作技藝。
汪鴻欣,男,2018年5月8日,汪鴻欣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婺源縣申報。項目名稱:歙硯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06年,以方見塵、凌紅軍、方敘彬等人為首的硯雕藝術界同仁組織成立了「歙縣歙硯協會」,旨在推進歙硯製作技藝的繼承、研究和發展,促進歙硯原產地的建設與保護,開發歙敏硯佳作精品,推廣歙硯,使歙硯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進一步繁茂。
2008年7月,在歙縣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歙縣文化部門牽頭成立了新安歙硯藝術博物館。
2012年起,歙縣徽州府衙定期舉辦歙硯製作技藝大賽;發揮故宮博物院駐黃山市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平台作用,實現現代設計與徽州傳統手工技藝的有機結合,為振興徽派傳統工藝添磚加瓦。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6月9日至13日,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北京舉辦,歙硯製作技藝在其中被展示。
2018年6月1日至2日,「多彩非遺,美好生活——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南昌舉辦,歙硯製作技藝在其中被展示。
國際影響
1997年10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鄭寒的作品《黃山勝跡印痕硯》被確定為「李鵬總理贈送日本明仁天皇的禮品」。
2004年1月26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鄭寒的作品《中國龍硯》被確定為胡錦濤主席贈送給法國總統希拉克的國禮《翰墨清遠》文房四寶盒中的中心構件。
榮譽表彰
2013年4月,作品《硯雕——唐宋詩歌》獲2013年度「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2018年9月,作品《和氏璧-琴棋書畫歙硯》獲2018年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展銀獎。[1]
參考文獻
- ↑ 朱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製作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搜狐網,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