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蓋彌彰
欲蓋彌彰 |
yù gài mí zhāng |
近義詞 : 反義詞 :相得益彰 出 處 :《左傳》 體 裁 :成語 屬 於 :貶義詞 |
欲蓋彌彰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拼音是yù gài mí zhāng,意思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出自前秦左丘明的《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目錄
原文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齊豹為衛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為『盜』。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將置力焉。[1]
譯文
君子說:「名聲的不能不慎重就像這樣:有時有了名聲,反而不如沒有名聲。帶了土地背叛,即使這個人地位低賤,也一定要記載地名,以此來記載這個人,結果成為不義,不能磨滅。因此君子行動就想到禮,辦事就想到義,不做圖利而失去禮的事,不做不符合義而感到內疚的事,有人求名而得不到,有人想要掩蓋反而明白地記下了名字,這是懲罰不義的人。齊豹做衛國的司寇,是世襲大夫,做事情不義,就被記載為『盜』。邾國的庶其、莒國的牟夷,邾國的黑肱帶着領地逃亡,只是為了謀求生活而已,不求什麼名義,即使地位低賤也必定加以記載。這兩件事情,是用來懲罰放肆而除去貪婪的。如果經歷艱苦,使上面的人陷入危險,反而名聲顯揚,發動禍難的人就要為此而奔走。如果盜竊城邑背叛國君去追求大利而不記下他的名字,貪婪的人就會賣力去干。
典故
初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莊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
崔杼知道後,便藉口有病不上朝。莊公乘探視崔杼之機私會棠姜。崔杼便設計將他殺了,並立景公為齊國國君,自己當上了丞相。
齊國負責撰寫國史的人比較正直。他不顧崔杼多次暗示,以一個歷史家的角度,據實記述,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這可是十惡不赦之罪,會被天下人所恥笑。
齊國太史公如實記載了這件事,崔杼大怒,殺了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
崔杼告訴太史第三個弟弟太史季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啊,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齊莊公之死寫成得暴病而死來寫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
崔杼無話可說,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來,正遇到南史氏執簡而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實寫這事的。
視頻
欲蓋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