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後村圳改修碑及水汴頭
樹林後村圳改修碑及水汴頭,位於新北市樹林區水源街32巷,為(1917年)記載後村圳的沿革,見證後村圳在該區農業發展歷史的重要地位。於2011年(民國100年)2月17日公告為臺北縣縣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1][2]
目錄
開發灌溉區
- 後村圳為日治時期日本人將永安圳(張厝圳)、萬安圳(劉厝圳)及草埤等三溝埤合併而成,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
- 當時地主張必榮出地、張沛世出資開鑿永安圳,引入大嵙崁溪(今大漢溪)的溪水,灌溉現在的新莊西盛和二重埔、三重埔一帶的農田;而萬安圳則由劉承纘與佃農共同開鑿,用來灌溉新莊中港厝、五股等農地。
發展過程
- 歷經清朝、日治及國民政府三代整理修建,灌溉範圍涵蓋海山、擺接、興直和八里坌四堡,約三千四百餘甲。七十年代起,新莊農地經變更移作住宅區和商業區,後村圳道皆作為都市排水道用,隱沒在加蓋馬路之下。
- 後村圳對於新莊平原的發展極有貢獻,其緊臨住屋後壁,居民從中挑水飲用,渠圳有石階連接各住屋後門,可更方便取水洗滌。這種以水源取得方便作為選擇居住方式,容易形成建築物並列的帶狀型聚落分布,也因為北邊渠圳的阻隔,與外界往來需藉東西向的通路,所以新莊老街呈現東西向的帶狀發展。
設立概況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 樹林後村圳改修碑及水汴頭.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樹林後村圳改修碑及水汴頭,新北市文化資產數位學習網,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