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牛耳散血草(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屬植物))

全草入藥
圖片來自 太極本草

目錄

開花的種類——牛耳散血草(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屬植物)

牛耳散血草,中藥名。為苦苣苔科植物扭果苣苔Streptocarpus clarkeanus (Hemsl.) Hilliard et B. L. Burtt [Boeaclarkeana Hemsl.]的全草。分布於陝西、浙江、湖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牛耳散血草
  • 別 名:散血草、歇壁蝴蝶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牛耳散血草
 
圖片來自 太極本草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苦苣苔科
  • 屬:旋蒴苣苔屬
  • 種:扭果苣苔
  • 分布區域:陝西、浙江、湖北、四川、雲南
  • 採收時間: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扭果苣苔又名旋蒴苣苔、大花旋蒴苣苔。無莖多年生草本,高7-14cm。根莖粗短,密生纖維狀鬚根。葉基生;葉柄長0.5-6cm,密被短伏毛;葉片革質,卵形或寬卵形,有時近圓形,長2-7.5cm,寬1.5-4cm,先端鈍,基部截形、心形或寬楔形,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均具短糙伏毛。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花葶2-4條,高7-14cm,密被短糙伏毛;聚傘花序,有花2-10朵;苞片卵形,長約7mm;小苞片線形,微小;花萼鐘形,長約5mm,5淺裂,裂片近相等,三角形;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鍾狀筒形,長約2.4cm,外面被疏毛,冠檐稍偏斜,5裂,裂片近相等;雄蕊4,能育雄蕊2,內藏,花葯相連;子房細長,被短毛。蒴果線形,長約3.8cm,螺旋狀扭曲,變無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3000m岩石上。分布於陝西、浙江、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涼。

功效:活血散瘀,消腫止血。

主治:用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小兒慢驚風:(歇壁蝴蝶)全草15g,一支黃花根12g。水煎,頻頻灌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1]

相關論述

1、《陝西中草藥》:「苦,涼。」

2、《陝西中草藥》:「止血,散血,消腫。主治外傷出血,跌打損傷。」

3、《浙江藥用植物志》:「清熱。主治小兒慢驚風。」

你認識散血草嗎?散血草就是旋蒴苣苔,你知道嗎?

一種生於山坡路旁岩石上的多年生草本。這種草的葉全部基生,蓮座狀,無柄,近圓形,圓卵形,卵形,長1.8-7厘米,寬1.2-5.5厘米,上面被白色貼伏長柔毛,下面被白色或淡褐色貼伏長絨毛,頂端圓形,邊緣具牙齒或波狀淺齒,葉脈不明顯。

聚傘花序傘狀,2-5條,每花序具2-5花;花序梗長10-18厘米,被淡褐色短柔毛和腺狀柔毛;苞片2,極小或不明顯。蒴果長圓形;長3-3.5厘米,直徑1.5-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螺旋狀捲曲。種子卵圓形,長約0.6毫米。

花莖數個叢生,直立,高15~20厘米;聚傘花序頂生,花5~6朵,粉紅色;苞片小;萼片5,狹;花冠闊鍾狀,基部稍不等,2唇形,裂片5,卵形,蒴果線形,長2~3厘米,室裂,果瓣2,螺旋狀扭轉[2]

旋蒴苣苔的價值

在我們這裡叫石白菜苣苔五色梅,牛耳散血草、散血草,打不死,牛耳草,散血丹,金蝴蝶貓耳朵,牛耳草,八寶茶,還魂草。

全草苦、澀,平。有散瘀,止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創傷出血跌打損傷,吐瀉,中耳炎,小兒疳積,食積,咳嗽痰喘。喉科效果好。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或干品研粉撒敷。

這種草,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所以大家都很感興趣,紛紛向這位老同志提起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我們問起具體的使用辦法時,我們只聽到這位老同志『哎』的一聲嘆氣,說這種草藥的使用方法只是一些民間的草藥醫生之間互相交流或者是代代相傳。對於我們這些外行的人來說,永遠是個迷。我現在所知道的也只能是一個大概,所以然而已。我們幾個人聽了這位老同志的話後都默默地不再作聲。因為大家都知道高手在民間。也深深地感受到祖國醫藥學,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與提高。千萬不能讓這些寶貝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

牛耳散血草(中藥材)

拼音注音:Niú ěr Sàn Xuè Cǎo

別名:散血草、歇壁蝴蝶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扭果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reptocarpus clarkeanus (Hemsl.) Hilliard et B. L. Burtt [Boeaclarkeana Hemsl.]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300-3000m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浙江、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原形態

扭果苣苔 無莖多年生草本,高7-14cm。根莖粗短,密生纖維狀鬚根。葉基生;葉柄長0.5-6cm,密被短伏毛;葉片革質。卵形或寬卵形,有時近圓形,長2-7.5cm,寬1.5-4cm,先端鈍,基部截形、心工寬楔形,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均具短糙伏毛。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花葶2-4條,高7-14cm,密被短糙伏毛;聚傘花序,有花2-10朵;苞片卵形,長約7mm;小苞片線形,微小;花萼鐘形,長約5mm,5淺裂,裂片近相等,三角形;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鍾狀筒形,長約2.4cm,外面被疏毛,冠桅稍偏斜,5裂,裂片近相等;雄蕊4,能育雄蕊2,內藏,花葯相連;子房細長,被短毛。蒴果線形,長約3.8cm,螺旋狀扭曲,變無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腫止血。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青;或研末敷。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