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夜鷺
棕夜鷺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Nycticorax caledonicus 目/科/屬 鵜形/鷺/夜鷺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55-59cm/550-990g |
棕夜鷺,雌雄同型。虹膜黃色。嘴黑色。腳黃色。
- 成鳥
- 頭頂到後頸黑色。眼先黃綠色,有白眉紋。
- 頭後有2至3根飾羽。背至尾羽棕紅色,臉頰與頸側淡棕紅色。
- 喉以下至尾下覆羽乳白色。繁殖期眼先轉藍,㓮呈粉紅色。
- 亞成鳥似夜鷺亞成鳥,但色澤略染棕紅色,翼覆羽及飛羽有密佈暗色橫斑。
目錄
棲地&習性
內陸或沿海地區淡水或微鹹水湖泊,公園,沼澤,海岸河口,紅樹林。
通常於夜間或晨昏活動。
繁殖
在澳大利亞,時間安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降雨和水況有關的糧食供應;可能全年發生,但主要是十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告警發出響亮"kweuk"爆破音,也作連續"kee-kee-kee-kee-"聲。
外觀相似性
夜鷺虹膜紅色。背藍黑色,翼覆羽淡棕灰色。亞成鳥羽色較灰褐色,翼覆羽及飛羽無暗色橫點。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N. c. crassirostris Vigors, 1839 – Bonin Is.
- N. c. manillensis Vigors, 1831 – 菲律賓,婆羅洲,爪哇和巴厘島。
- N. c. australasiae (Vieillot, 1823) – 蘇拉威西島,莫盧卡斯,小蘇打斯和阿魯伊斯通過W Papuan Is和低地新幾內亞(包括比亞克島)到達西北部Bismarck Archipelago([[尼尼哥·伊至金鐘島)和澳大利亞(乾旱內陸除外)。
- N. c. mandibularis Ogilvie-Grant, 1888 – Bismarck Archipelago(西北諸島除外)到所羅門群島。
- N. c. pelewensis Mathews, 1926 – 帕勞(Palau)和卡羅琳(Caroline Is)(丘克(Chuuk))。
- N. c. caledonicus (J. F. Gmelin, 1789) – 新喀裡多尼亞。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rufous-night heron,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