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花魚
棒花魚 |
bang hua yu |
中文學名:棒花魚 拉丁學名:Abbottina rivularis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屬:棒花魚屬 |
棒花魚(學名:Abbottina rivularis)是鯉科、棒花魚屬魚類。體稍長,粗壯,前部近圓筒狀,後部略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頭大,頭長大於體高。吻長,向前突出,吻端稍圓。唇厚,發達。眼較小,側上位。眼間寬,平坦或微隆起。體被圓鱗,胸部前方裸露無鱗。側線完全,平直。背鰭發達,外緣明顯外突,呈弧形。胸鰭後緣呈圓形,末端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後緣稍圓,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肛門較近腹鰭基,約位於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前1/3處。臀鰭較短,起點距尾鰭基部較至腹鰭基為近。尾鰭分叉較淺,上葉略長於下葉,末端圓。腹膜銀白色。雄性個體體色鮮艷,雌體色較深暗。雄體背部、體側上半部棕黃色,腹部銀白。頭背部略呈烏黑,喉部紫紅,頭側自吻端至眼前緣有1黑色條紋。體側自側線之下的2行鱗片始至背中線的體鱗,邊緣均有1黑色斑點,橫跨背部有5個黑色大斑塊,以背鰭基部後方及尾柄部的較顯著,體側中軸具7-8個黑斑點,各鰭為淺黃色。背、尾鰭上有多數黑點組成的條紋,通常背鰭外緣呈黑色,胸鰭上亦有少數小黑點,基部金黃。[1]
目錄
形態特徵
背鰭Ⅲ-7;臀鰭Ⅲ-5;胸鰭Ⅰ-10~2;腹鰭Ⅰ-7。側線鱗35~39;背鰭前鱗10~13;圍尾柄鱗12~14。第一鰓弓外側鰓耙4~5。下咽齒1行,5~5。脊椎骨4+31~33。
體長為體高的4.2~6.2倍,為頭長的3.4~4.8倍,為尾柄長的6.0~8.8倍,為尾柄高的9.5~12.8倍。頭長為吻長的2.0~2.9倍,為眼徑的4.0~5.6倍,為眼間距的3.2~5.2倍,為尾柄長的1.7~2.2倍,為尾柄高的2.4~3.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5倍。
體稍長,粗壯,前部近圓筒狀,後部略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頭大,頭長大於體高。吻長,向前突出,吻端稍圓,鼻孔前方下陷,口下位,近馬蹄形。唇厚,發達,其上不具顯著乳突,上唇通常具有極不明顯的褶皺,下唇中央1對卵圓形緊靠在一起的肉質突起為中葉,側葉光滑,特別寬厚,在中葉前端相連,與中葉間有淺溝相隔,在口角處與上唇相連。上下頜無角質邊緣。須1對,較粗,須長與眼徑幾相等。眼較小,側上位。眼間寬,平坦或微隆起。體被圓鱗,胸部前方裸露無鱗。側線完全,平直。
背鰭發達(雄性個體鰭條特長),外緣明顯外突,呈弧形,起點距吻端較至尾鰭基的距離為近。胸鰭後緣呈圓形,末端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後緣稍圓,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約與背鰭第三、四根分枝鰭條相對。肛門較近腹鰭基,約位於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前1/3處。臀鰭較短,起點距尾鰭基部較至腹鰭基為近。尾鰭分叉較淺,上葉略長於下葉,末端圓。
下咽齒側扁,各齒的長度和形狀較相似,上部側扁,呈扁圓形,末端稍鈎曲。鰓耙不發達,僅有少數瘤狀突起。腸管粗短,其長度約與體長相等,為體長的0.9~1.1倍。鰾大,2室,較發達,前室近圓形,後室長圓形,後端略細,末端圓,後室長為前室的1.5~2.0倍。腹膜銀白色。
雄性個體體色鮮艷,雌體色較深暗。雄體背部、體側上半部棕黃色,腹部銀白。頭背部略呈烏黑,喉部紫紅,頭側自吻端至眼前緣有1黑色條紋。體側自側線之下的2行鱗片始至背中線的體鱗,邊緣均有1黑色斑點,橫跨背部有5個黑色大斑塊,以背鰭基部後方及尾柄部的較顯著,體側中軸具7-8個黑斑點,各鰭為淺黃色。背、尾鰭上有多數黑點組成的條紋,通常背鰭外緣呈黑色,胸鰭上亦有少數小黑點,基部金黃。性別上除色彩差別外,雄魚胸鰭不分枝鰭條變硬,其外緣及頭部有發達的珠星,各鰭均長,末端圓形;雌體鰭的外緣平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