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梅仙鎮龍雲村

梅仙鎮龍雲村,原名後山,舊屬十都,位於尤溪縣西北部,距鄉鎮所在地19公里,離縣城37公里,東與下保、乾美村相鄰,南與雙峰村交壤,西與雲林、東坪連山連水,北與丈際村相毗鄰。村里分上洋、下洋兩個自然村,有吳、鄧、陳、施、肖、曾、郭等姓氏人家居於此地。[1]

村莊座落於著名風景區倒排岩山腳下,山上源頭泉水匯聚成流,順着坑溝流淌,途經村子中央緩緩而過,溪水清澈見底。村內地勢平坦,房屋依山而建。

中文名:龍雲村

別 名:後山,西山

行政區類別:村

電話區號:0598

郵政區碼:365121

地理位置: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

目錄

地理位置

龍雲村歷史悠久,與鄰村的「雲林村」同宗同源,兩村村民相互往來,情感深切。村民們靠勤勞致富,從改革開放30年來全村人民團結協作,共建家園。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村里只要有哪家有喜事了,基本上各家各戶都會前來賀喜,都會前來幫忙。形成了全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里每到農忙時節,田間都會見到成群結隊的人們在辛勤勞作着,他們今天一群在這家收割,明天這家結束了就到另一家。這樣既每家都把農作物收割完畢,有增進了村民的感情。

龍雲村是一個信奉佛教的村落,村名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等活動來祈福平安與豐收。說道佛教不得不提到倒排岩,倒排岩:海拔1269.8米,位於龍雲村內,從村尾就能看到倒排岩的七層台階,甚是壯觀。

人文歷史

據《延陵吳氏》族譜記載,吳氏入閩始祖吳圓元於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5年),四世吳丕烈於唐太和年(公元827年至1836年)帶家族由古橋頭遷居延津瀋州(今尤溪)開基立祖。七世吳寵垂帶子侄品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等十餘人遷居蓬萊口開基立祖。九世吳品三後裔子孫遷居葛竹,十七世吳二十,於元朝至元三年由湖坪遷居漳平溪南鎮溪南村開基立祖。十九世吳三十長子吳佛才,於明朝中葉(那時年份無記載),由漳平溪南大坑遷居尤溪縣梅仙鎮雙峰村大爐磨麥坪,二十世吳佛才三子吳元永遷居雙峰北山定居立祖。

龍雲吳氏始祖吳伯盛從雙峰北山遷徙後山茶樹兜,搭草屋暫居,後為第一祖祠。其子來一觀(綽號)搬至焦林坑繁衍生息,其後裔為了發展後人,又從焦林坑遷居後山,具體哪一位玄孫,至今仍無從考究。

吳氏在後山繁衍漸旺,祖上曾分一房、二房、四房。三房則不知何因,自行消匿。

氣候特色

2~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1月為冬季。

累年年平均氣溫19.2℃。最低年18.6℃,最高年20.2℃(1998年,創該村年平均氣溫最高記錄)。氣溫年變化呈單峰型,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8.0~12.0℃,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6~28.9℃。極端最高氣溫40.3℃(1992年7月29日),極端最低氣溫-7.8℃(1999年12月23日,創該村氣溫最低記錄)。日最高氣溫≥35℃、38℃的最高溫天氣平均每年分別是45天和6天。氣溫的日變化,一般是夜晨(5~7時)氣溫最低,午後(14~16時)氣溫最高。

傳統節日

立春節:立春交節時分,不論白天黑夜,家家戶戶都鳴炮放煙花,稱「接春」,迎接「春神」到來。

過九節:農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稱「窮九」,晚餐有豐盛的雞鴨魚肉等酒菜,叫「做富」,預示先窮後富。九米粥,是用燦米、粳米、糯米、花生、豆類、紅棗、杏仁、糖等九種混合煮成。農村人家還有分送九米粥給出嫁女兒或左右鄰里,或任熟人來家品嘗九米粥的習俗。

采青節: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農村人家有食「艾粿」習俗。是用採集的艾草嫩葉煮熟搗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顏色青綠,風味鮮美,清香撲鼻。食艾粿,以祛邪氣。

立夏節:立夏這天,農家有食用「夏粿」習俗。是以米粿為皮,竹筍為餡,包成半月形,稱「夏粿」。城裡人稱其「粿夾」。有的還用紅糟煮小竹筍、豬肉等為食。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稱「七月半」,也有叫「鬼節」。舉行祭拜祖先活動。

掃墓節:在農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農村各族都必選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掃祖墓。掃墓結束,就地擺開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豬肉、鴨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帶回家辦酒席。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也稱團圓節。出嫁女要給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禮餅,以示團圓。這天,各戶家人團聚,晚上吃月餅賞明月,歡度團圓之夜。

立冬節:這天,農戶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慶糧食收成。有的還吃草根湯,滋補身體,濕熱禦寒。

冬至節: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團丸為食的習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團丸,稱「小糍子」。以示子孫滿堂。

著名建築

西山厝

西山厝建築古樸,占地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分上下厝,屋後樟,遠遠望去,十分壯觀,它是原國民政府尤溪縣徵兵主任吳家駒的老宅。

視頻

尤溪梅仙鎮下保村的再生稻示範片裡,近百畝的紫雲英競相開放 00:5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