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PCR-熒光探針法)
原圖鏈接

核酸檢測,(NAT, Nucleic acid test),用於篩檢患者或捐血者是否染患特定病毒,以便縮短病毒急性期感染時之血清標記空窗期。[1]

目錄

歷史

醫療處置中,輸血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措施,它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也使患者冒著因輸血而感染病毒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HTLV-1)、B型肝炎病毒(HBV)和C型肝炎病毒(HCV)的風險。HIV會造成後天免疫缺損症候群(AIDS),而HBV及HCV會造成肝炎。為了減少輸血帶來的風險,世界各國自 1970、1980 和 1990 年代相繼對捐血者進行HBV、HIV和HCV的篩檢。

捐血者篩檢法一般來說,多數採用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IA)偵測血液中之抗原抗體。雖然此篩檢已大幅減少輸血後病毒感染的機會,但仍有殘存之風險,原因在於「空窗期」(感染後到抗原或抗體出現)捐血者的存在。為達到」輸血零風險」的 要求,許多歐洲國家及美國自 1999 年起嘗試利用超高敏感的PCR法或相關技術,進行捐血者的病毒核酸篩檢(nucleic acid testing, NAT),以偵測到血液中病毒的抗原或受感染者因免疫反應產生的抗體作為血液受病毒感染的指標,以便於能縮短空窗期。[1][2]

核酸擴增檢測法NAT(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此一技術的靈敏度高,專一性高,直接針對血液中病毒的脫氧核醣核酸(DNA)/核糖核酸(RNA)放大並加以偵測。可在人體尚未產生抗原/抗體前,就先偵測病毒核酸,比較酵素免疫分析法可縮短檢驗的空窗期,降低因為輸血感染的機率。根據研究顯示,如果使用核酸試驗篩檢致病原,因為輸血而造成HIV感染的機率可以減少到190萬分之1;因為輸血而造成HCV感染的機率可以減少到160萬分之1。所以新增核酸篩檢項目,可減少空窗期的感染風險並且提升輸血品質以及用血的安全性。[3]

核酸檢測之功效

酵素免疫析法對照,核酸檢測的技術的靈敏度高,專一性高,直接針對血液中病毒的DNA/RNA放大並加以偵測。可在人體尚未產生抗原/抗體前,就先偵測病毒核酸,比較酵素免疫分析法可縮短檢驗的空窗期。

可將B型肝炎的空窗期由56天縮短至36天;C型肝炎可由82天縮短到23天;HIV可由22天縮短至11天。個別檢體核酸擴大檢驗(ID NAT)則可更進一步將HBV空窗期縮短至20天;HCV及HIV縮短到3天﹝1-6﹞。 [2]

參考資料

  1. 1.0 1.1 張馨勻、陳雯玲. 以核酸檢驗法(nucleic acid testing, NAT)篩檢 B 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捐血者之成效評估 (PDF).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中文). 
  2. 2.0 2.1 捐血病毒篩檢-核酸擴大檢驗(NAT). 台灣血液基金會 (中文). 
  3. 蔡美華、林冠州、洪啟民. 核酸檢驗技術及其未來在台灣血液篩檢上的應用. 醫檢雜誌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