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建築
校園建築定義
校園建築(campusbuilding)通常指的是對那些為教師、學生等活動提供空間的、或者說擁有內部空間的構造物進行規劃、設計、施工而後使用的行為過程的全體或一部分。實際上,在我國與「校園建築」意義相近的詞彙還有「 學校建築」、「校舍建築」、「教育建築」等不同稱謂 。
校園建築簡介
研究學校建築的學者邵興江曾專門對上述概念作了學術資料匯總梳理,從其所掌握的各類學術資料看,絕大部分學術資料通行使用「學校建築」,其次是「校園建築」,但「教育建築」、「校舍建築」也有所使用,不過其內涵與前兩個概念相差較大。而「學校建築」、「校園建築」兩者的內涵則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事實上,「學校建築」與「校園建築」還有廣狹義之分,學者湯志民對此兩者的差異作了深入區分,認為兩者之間雖然存在眾多重疊之處,但仍然存在差異,總的來說,在學術用語上更多地採用「學校建築」,而一般用語則也會採用「校園建築」這一稱謂。(在我國學術界,有數對術語的使用頗值得研究者關注,例如與「學校建築」、「校園建築」這一組概念同樣流行的還有「學校文化」與「 校園文化」[1]這一組提法。從表面看,兩者之間似乎並無太大的區別,事實上,兩者的具體內涵也確實存在着相當程度的交叉重疊。但若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論證,我們將發現兩者之間還是存在着某些本質的區別,這一區別主要體現在「學校」與「校園」兩詞之間內生性的本質差異性上。「校園」一詞更多指向的是空間維度內的區域或場所,是一地理環境圈的範疇概念,而「學校」一詞更多的是指以培養人、教育[2]人為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機構。由此可見,兩者的切入視角存在差異,即前者是從地理環境圈的視角,而後者是從組織的視角。是故在對「建築」或「文化」進行界定時,顯然前置語的不同會導致某些本質的差異。在我個人看來,從地理環境圈的角度對「建築」或「文化」進行界定,有其天然的不足之處,即過多的受到地理環境圈的先天限定,似乎很難表達「建築」或「文化」與周邊環境、社會、政治、經濟、人之間的動態發展聯繫。因此,本研究更傾向於使用「學校建築」這一術語。更多的探討,可參見 趙中建的《學校文化》)
一般要求
現代校園要求建築物之間能聯絡方便、儘量通暢、便捷。為此,各類建築物的設計,多採用集中式的布局,建築群體也多以成團的方式組合,儘量減少樓間的距離幾交通路線。各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之間,也儘量打通分割界限,室內外都設有方便的連廊和通道,使建築群體在整體上能聯絡通暢,達到提高和保證交通、交流、傳遞、溝通之最佳的效率。
視頻
校園建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搜狐,2020-03-26
- ↑ 教育概念及內容分析,學術雜誌網,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