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栗耳短脚鹎

栗耳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amaurotis):体长27-28厘米,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灰色鹎。头顶微具羽冠,头顶至后枕灰色,耳覆羽及颈侧栗色;顶冠及颈背灰,两翼和尾褐灰;喉及胸部灰色带浅色纵纹;腹部偏白,两胁有灰色点斑,臀具黑白色横斑。尾下覆羽暗灰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缘。虹膜褐色;嘴深灰;脚偏黑。 栖息于低山阔叶林、混交林和林缘地带,也出没于城镇公园、果园、村舍、地旁、路边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的疏林和杂木林中。常3-5只成群活动,多在树冠尾枝叶间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善鸣叫。杂食性,主要以树木和灌木的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以及中国东北、河北浙江、上海、台湾等地。[1]

目录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茂密的树林中,巢多置于有茂密枝叶隐蔽的树枝上,距地高2-5米。巢呈碗状,主要由细树枝、草茎、竹叶、苔藓和其他植物纤维构成。每窝产卵4-5枚。卵白色,有细小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2毫米×14毫米[2]

形态特征

栗耳短脚鹎的额、头顶至后枕灰色微具白色中央纹,尤以前头的白色中央纹较显著。头顶羽毛尖长,向后形成不明显的冠羽,后枕具少量发丝状纤羽。后颈、背、肩、腰等上体暗灰色或褐色、羽缘灰色,两翅和尾褐色。耳羽栗色,向颈侧延伸至下喉。眼先灰黑色或黑色,颈侧深灰色。颏、喉灰色或灰白色,胸灰色微具白色羽缘(台湾亚种胸具棕栗色横带)。腹灰白沾褐,体侧和两胁橄榄灰色或茶褐色,下腹中央白色或白色沾褐,尾下覆羽灰褐色具宽的灰白色羽缘。 虹膜灰褐或浅褐色,嘴黑色,脚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60-75克,♀60-75克;体长♂280毫米,♀265毫米;嘴峰♂24-29毫米,♀22-29毫米;翅♂123-135毫米,♀120-135.5毫米;尾♂113-138毫米,♀112-127毫米;跗跖♂20-24.5毫米,♀20-24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混交林和林缘地带,也出没于城镇公园、果园村舍、地旁、路边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的疏林和杂木林中。

生活习性

栗耳短脚鹎台湾亚种在中国台湾终年留居,为留鸟,不迁徙。指名亚种在中国黑龙江省偶尔为迷鸟,在辽宁东南部和大连或许系为旅鸟或冬候鸟。日本亚种在中国东部沿海为少见旅鸟和冬候鸟。秋季迁徙多见于8月。 常3-5只成群活动,多在树冠尾枝叶间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善鸣叫,集大群时显得有些嘈杂。飞行呈波浪式。 杂食性,主要以忍冬、鼠李、小蘖以及其他树木和灌木的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 叫声:甚喧闹的peet, peet, pii yieyo声。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东亚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