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
柯岩 [1][2]( 1929年7月14日--2011年12月11日),原名馮愷,女,滿族,原籍廣東南海,出生於河南鄭州,當代著名作家,女詩人,是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賀敬之的妻子。
柯岩 | |
---|---|
柯岩 | |
原文名 | Yan Ke |
出生 |
河南鄭州 | 1929年7月14日
逝世 | 2011年12月11日 | (82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柯岩 |
民族 | 滿族 |
職業 | 當代女作家,詩人 |
知名作品 |
《周總理,你在哪裡?》 《種子的夢》 《奇異的書簡》 |
1949年開始專業創作,出書50多部。她是全國人大第八、九屆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
2011年12月11日13時35分,柯岩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她的作品卻永遠留在人間閃爍着別樣的光芒!
目錄
話說筆名
關於自己的筆名,柯岩解釋道:「中國古人把綠綠的小苗稱之為柯;岩就是大大的堅硬的岩石。岩石上是很難長出樹來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樹,它的根須必須透過岩石的縫隙尋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將加倍的頑強……我取它做我的筆名,因為我知道寫作是一件很難的事,決心終生紮根大地,終生奮力的攀登,從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中的小樹那樣富有生命力。」
柯岩的話
為孩子們寫作,絕非易事。兒童文學既有文學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性。 對兒童生活沒有研究,即使是大作家,也不一定寫得好,必須懂得兒童心理,要深入生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生活在孩子們中間,並在一些學校講課,擔任過團支部書記和少先隊輔導員,同不少學校、幼兒園的老師、保育員和教育機關、幼兒教育研究室的研究人員都是好朋友,從他們那裡了解和學習了很多東西。同時也讀了古今中外許多名著,並不斷學習前輩及同輩兒童文學作家的藝術經驗,不斷豐富、提高自己。我寫作時,不但千方百計地使作品吸引孩子,而且希望有能讓大人也喜歡讀這些作品的藝術本領。除了對生活有深入了解,也要有較高的藝術技巧。寫詩必須有比較高的境界,比較高的提煉本領,它是文學中的文學。現在有的人認為詩好寫,不點標點,一分行就是詩,不對的。當然各種文學樣式有各自不同的難點,比如戲劇,難就難在結構、矛盾、衝突,難在直接和觀眾交流。
人物生平
由於柯岩在文學上的成就,她被推選進多種協會、學會,擔任過許多社會職務。1949年起,先後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任專職編劇;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委員會全委,中國文聯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北京關心青少年教育協會副會長及諸多刊物惡毒編委及顧問,並被應聘人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山東大學等多所高等學院的教授。
一個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在讀者中的影響,是靠其作品建樹的。
1947年柯岩在湖北希理達中學校校刊上發表第一篇小說。195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小兵的故事》。1965年以前,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作。1976年以後,創作大量詩歌、小說、報告文學,多次獲全國各地的文學獎。1978年以後創作的《奇異的書簡》《船長》《癌症≠死亡》《美的追求者》《特邀代表》等報告文學,迅速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它們既着力光明的歌頌,又不迴避光明下的陰影;既描繪出主人公事業的成功,也寫出他們的苦惱、憂慮,並在詩情中糅以哲理。
以兒童文學起家的柯岩,在報告文學作品中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以兒童的純真目光和心靈去感受世界,因此,純真的童心和女作家常有的細膩情感,構成了她作品的鮮明特色。
有些作品被譯為英、法、俄、德等多種外國文字,還收入大、中、小學教材。其作品充滿生活情趣,構思精巧,富有詩意和哲理,身受廣大讀者歡迎。她被稱為20世紀中國文壇上全能式作家。
長篇小說《尋找回來的世界》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因第一次涉及青少年犯罪這一問題,被譽為中國式的"教育詩"。
其中的詩歌《周總理,你在哪裡》,以真摯的情感,表達了人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懷念,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船長》卻一反她溫婉細膩的風格,讓陽剛之氣、壯志豪情充溢全文。不過,"真純的美"依然閃爍其中,如作品結尾處,對祖國深情呼喚的一段文字顯示出的誠摯深情與廣大讀者息息相通,很自然地引起了人們心靈的共鳴。
《癌症≠死亡》[3] 是著名作家、詩人柯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名篇。癌症自來被視為絕症,因此不論是自己還是親友患了癌症,周圍都是一片愁雲慘霧,特別是已到晚期,既無法手術,又不能耐受放療、化療的患者,已被迫拋出人類正常的社會生活之外,不說是束手待斃吧,也是膽戰心驚,終日憂心忡忡。在那個人人談癌色變:"十個癌症九個埋,一個沒死不是癌"的時刻,作家能毫不猶疑地喊出"癌症≠死亡"的響亮聲音,自是振聾發聵、石破天驚,無疑會在社會上產生極大反響,給癌症病人和他們的家屬帶來生的希望。
2006年7月,柯岩榮獲第十一屆廣州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這是一個全球華語詩人民間組織的獎項,是全球華語詩歌界的最高獎。柯岩成了獲此殊榮的首位女詩人,此前賀敬之曾獲此獎。
他人評價
柯岩是一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詩人、作家。她的創作中貫穿着一條引人注目的紅線,就是為兒童和青少年寫作,幾十年來她始終不渝,不懈追求,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兒童文學作家。她關注祖國下一代的生活和成長,把自己真摯的愛獻給了孩子們,她是孩子們的良師益友。在孩子們走向未來的路上,柯岩同志給予他們的是:鼓舞、力量、智慧、信心和美的啟迪。她不僅關心得到了愛、正健康成長的青少年,對因種種原因誤入歧途的青少年,也傾注了自己的熱情和心血。柯岩曾常年深入工讀學校,了解和熟悉這些青少年的生活、學習、思想,像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樣,鼓勵他們尋找回來的世界。從她的作品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那呼之欲出的一顆拳拳之心。柯岩同志為什麼能幾十年孜孜不倦地為孩子們寫作?因為她心中裝着祖國的明天和未來,她是在為祖國的明天和未來工作和寫作。
——李准 劉玉山
柯岩追求「人格美、思想美、人情美和形式美」,並且認為,「文如其人」,我們從柯岩的作品中看到了她的思想,她的性格,又從「她的思想和性格中看到(了)作品的風格」。因此閻純德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人的『美』和作品的『美』,在柯岩身上是統一的。」
——閻純德
柯岩說:「僅僅懂得美的人,可能是個善良的人,但卻不是智者,不是戰士。而為了未來,為了人類理想世界的建立,我們這一代,我們下一代,甚至下幾代,需要的卻是百折不撓、披荊斬棘的戰士啊!」柯岩自己就是這種性質的一位堅強的戰士。她還是一位仁厚的母親。這說的是她對待青少年的態度,對待其中的失足者的態度。
儘管柯岩已經是當上外祖母的人了,她在青少年面前卻是一種完全平等的態度,談心的態度,把自己的心交給小朋友,仁厚的胸懷與女作家的細緻筆觸相結合,一路道來,娓娓動聽。連已經當上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老」朋友讀起來,也都是隨着她筆下涌流着的情感而憤怒、而愉悅、而酸楚的。
「美的追求者」,堅強的戰士,仁厚的母親——這便是柯岩。
——楊柄
著作書目
《小兵的故事(詩集)》,1956,天津人民出版社;
《最美的畫冊(詩集)》,1957,少兒出版社;
《大紅花(詩集)》,1957,少兒出版社;
《雙雙找姥姥(劇本)》,1959,湖北人民出版社;
《"小迷糊"阿姨(詩、劇合集)》,1960,作家出版社;
《相親記(劇本)》,1960,戲劇出版社;
《我對雷鋒叔叔說(詩集)》,1963,少兒出版社;
《講給少先隊員聽(詩集)》,1965,少兒出版社;
《周總理,你在哪裡(詩集)》,1978,四川人民;
《柯岩作品選》, 1979,少兒出版社;
《奇異的書簡(報告文學集)》,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記着啊,請記着(歌劇)》,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柯岩兒童詩選》,1981,人文出版社;
《柯岩作品選(詩、小說等合集)》,1983,廣東人民出版社;
《月亮會不會搞錯(兒童詩集)》,1984,新蕾出版社;
《尋找回來的世界(長篇小說)》,1984,群眾出版社;
《中國式的問答題(詩集)》,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癌症≠死亡(報告文學集)》,1987,四川文藝出版社;
《永恆的魅力----一個詩人眼中的宋慶齡(報告文學)》,1988,百家出版社;
《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散文集)》,2004年,大眾文藝出版社。
文壇伉儷
賀敬之,1924年出生於山東嶧縣。兩人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在中國當代文壇上堪稱是一對志趣相投、患難與共、成績卓越的模範夫妻。
1944年冬至1945年5月,賀敬之、丁毅作詞,馬可等作曲,創作出了新歌劇《白毛女》[4] 。《白毛女》被公認為是新歌劇創作的一座里程碑。
1949年底的一天,當時在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任副主任、時年25歲的賀敬之受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之邀,前去講寫作,談《白毛女》的創作經驗。青年劇院創作組小編劇、課代表柯岩,初次見到賀敬之頗感意外,她原以為賀敬之是位老同志,卻沒想到這麼年輕,只比她年長5歲。更令柯岩意外的是,賀敬之絲毫沒有大作家的架子,既文雅風趣,又平易近人。那天,柯岩穿着一件列寧裝,上衣裡面襯着潔白的襯衣,時年20歲、風華正茂的她明眸如水,清麗脫俗--賀敬之的第一印象里以為柯岩是位時尚的上海小姐。
劇院領導把創作室年輕編劇們的劇本讓賀敬之點評。劇本上都沒有署名,賀敬之看到一個寫抗美援朝、名為《爭取早團圓》的劇本,認為這個本子有詩意,又比較完整,像個戲,不像其他的劇本只是一個片段,賀敬之從本子看出了作者的才能和潛力,這個劇本恰好是柯岩寫的;而這個戲的不足之處是把抗美援朝這樣偉大的政治事件只看成爭取早團圓,思想境界不高。當時,對這個劇本確實存有爭論。柯岩接受了賀敬之的意見。由此,他們兩人開始有了交往,在一起談文學,談生活,談革命,談創作,他倆驚奇地發現彼此有很多相似的看法和追求,很快成了朋友。
然而,促使他們感情發生飛躍的,卻是賀敬之的一場大病。
1951年初,賀敬之被安排到了河北大名縣農村體驗生活。賀敬之到大名縣報到不久,就接連不止地吐血。該縣醫院診斷為肺結核後,賀敬之被送回北京,到當時專治結核病的北京紅十字醫院複診,診斷結果是兩側浸潤性開放性肺結核,要求賀敬之臥床治療、休養。當時肺結核病雖已不是什麼不治之症,但仍有很大的危險性。為了防止傳染,醫院裡一般不許外人來探望結核病人。一天,柯岩到醫院看望,賀敬之深感驚喜和感動。由於自己的病情嚴重,擔心柯岩被傳染,賀敬之要求她不要再來,柯岩卻沒有答應。
賀敬之的這場大病延續了半年多,柯岩只要有空就會借些好書和帶好吃的東西來看他。偶爾,天氣好的時候柯岩也會陪着他走出病房散步聊天,雖然他們的話題都是圍繞文學和創作,但愛情的幼苗卻在兩人思想的交流、碰撞間漸漸萌生成長。
賀敬之住院期間,柯岩為了一部新劇的創作到山西太原體驗生活要去幾個月,兩人不能面對面交談就借鴻雁傳書。賀敬之讀書需要一部辭典,就寫信請柯岩代買一部,很快他在病榻上收到了寄來的書--《辭源》!柯岩的開朗、蓬勃的生命力及美好純真的愛情,確實是一劑良藥,給了賀敬之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很快地恢復了健康。
1953年,柯岩報名參加赴朝慰問團,賀敬之到宿舍來看她。那時,他們談戀愛已經有兩年了,朋友們就一起起鬨:"你們還泡什麼?結婚吧。"一向靦腆的賀敬之這才向柯岩說:"我們登記吧!"柯岩卻說:"還沒跟組織報告。"不料,那幫熱心人說:"我們去給你報告。"柯岩和賀敬之還在坐着說話之際,去報告的人一會兒就回來了,說:"成了,組織上同意,你們趕快結吧。"柯岩與賀敬之面面相覷,這婚說結就結啊?什麼也沒有?就是在這樣的倉促與興奮之間,柯岩欣然同意了做賀敬之的新娘。正式結婚那天,儀式非常簡單,領了結婚證後,兩人把東西搬到賀敬之的宿舍,就算是正式走進了婚姻。
柯岩與賀敬之共同經歷了許多風雨,卻始終不離不棄,令人感動。1955年,全國掀起批判"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政治運動,因早年與胡風通過書信,賀敬之被誣陷為"胡風分子"。當年夏,賀敬之身體康復之後赴德國參加席勒逝世150周年紀念活動,歸國之後,他一下飛機就被反胡風專案機構的人員接走了,繼而是審查、批判。儘管沒有真憑實據,他卻前後被審查達1年之久,受到黨內嚴重警告的處分。"文革"中,已調到人民日報社工作的賀敬之也一直是被批判的對象,接連不斷地在機關大會上被批鬥。1969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過問下,賀敬之才被宣布"解放",回到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工作。1973年,賀敬之又被作為"右傾復辟""黑線回潮"的重點人物進行多番追查和圍攻。從1975年3月起,賀敬之被"長期下放,監督勞動"。
賀敬之有如此遭遇,柯岩自然難免受牽連,可她從來沒有任何怨言,總是給對方以信任、照顧和安慰。那時候,為了保全自己、子女和家庭,有的人選擇了離婚,對此,柯岩說從來沒有過這種考慮。她的選擇是一輩子都與賀敬之堅定不移地站在一起。
相比許多文壇同行,柯岩與賀敬之的婚姻非常美滿。賀敬之的情感波瀾往往深埋在內心,表面十分冷靜,創作一部作品之前往往需要醞釀較長時間;而柯岩是個心靈通透的人,才情橫溢,也往往激情滿懷,創作風格豐富多彩,不僅寫詩,還寫報告文學,寫劇本,寫影視評論等等。如此迥異的兩個詩人在一起交流詩歌自然會有不少的爭論,但他們在內心卻是快樂幸福的。
視頻
柯岩:癌症不等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