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車之憶(劉東平)
作品欣賞
架子車之憶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廣播喇叭上天天說農業機械化如何如何,我嘆息說,什麼時候能實現唉?我父親劉振騏先生說架子車就是農業的半機械化!那時候,我真覺得農業機械化是多麼的遙不可及呀!
農村修水平梯田用架子車拉土,一車又一車;農村收割莊稼用架子車拉,一車又一車;……農村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離不開它!
相對於電影《車輪滾滾》上的獨輪車(木質輪),架子車確確實實是進了一大步的!
1979至1980年期間,我家在會寧一中操場上建房,我天天推着架子車拉土,晚上把架子車立在我父親辦公室門口(當時我個頭小,偌大的架子車要把它立起來感覺很吃力)後,我才去教室上晚自習……
我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甘肅省會寧縣郭城公社扎子塬大隊朱李家生產隊就總共只有五六輛架子車。沒有一台手扶拖拉機。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在農村拖拉機極少見,架子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
架子車,農村一種常用的運輸工具。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在農村發展,甚至城市建設過程中,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因其製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現在有部分地方依然在使用。
架子車是用結實的木料做成,兩邊裝有兩個像自行車那樣的輪子(比自行車輪胎要粗一些,兩輪由一根較粗鐵軸連接),兩根長而平直的車轅把,中間一根結實的拉繩(拉繩是會寧老家的叫法,其他地方也叫攀繩)。
拉車時站在車轅把中間,兩手握住車轅把,肩上套上拉繩(或不套),弓腰曲腿向前拉動。如果車上裝的東西較輕,也可把架子車倒行推着走。
架子車曾經是農村人必不可少的重要運輸工具,在農村沒有機動車的年代,除用人力背、牲畜馱外,全靠它來運輸,種田用它往地里運肥,往家拉麥子、玉米、胡麻等,建房子用它拉土、拉磚頭等。
在河南有地方稱之為架車;南方人稱之為板車。
因時代的變遷,即使在農村,現在架子車已經很少使用了,被新的農用運輸工具所代替。
不可否認的是,架子車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民肩挑手抬,背負重物的笨重運輸方式。極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勞動效率,使得他們從沉重的,幾乎是原始的運輸方式中解脫了出來,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運輸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機動農用車從手扶到三輪車,再到四輪車、農用汽車等等。像我們大西北,甘肅省會寧縣的農戶家家戶戶都有了架子車,很多家庭甚至還是一輛或者多輛機動農用車。
現在紅火了半個世紀的架子車逐漸悄然退出了農村歷史主舞台。(當然我們大西北甘肅省會寧縣的農家有時還在使用架子車,不過主要還是使用機動農用車……)
但對於從那個時代過來的像我一樣五六十歲左右年紀的人來講,架子車之憶,永遠銘記於心!特記之,求分享。
2024.08.25於淮安寓所參考文獻略 [1]
作者簡介
劉東平,男,1964年3月生;甘肅省會寧縣人,清末進士劉慶篤先生嫡玄孫,內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