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盆地
構造盆地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目錄
名詞解釋
構造盆地由構造作用形成的沉陷並為沉積物所充填的地區。這類盆地在平面上呈圓形或橢圓形,地層向中心傾斜,是地合區有代表性的構造,如鄂爾多斯盆地;此外,構造盆地還可以指在造山帶中的一種長形的以斷層為邊界的山間盆地。
特點
大型盆地幾乎都是構造盆地,盆地的底部多為穩定地塊,周圍多為褶皺帶或褶皺斷塊山(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此外還有斷陷盆地、拗陷盆地和向斜盆地。拗陷盆地是地殼局部拗曲沉降形成的盆地,盆地外形比較寬淺(如江漢平原盆地、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盆地)。向斜盆地是河流沿向斜侵蝕擴展而成,兩邊常有多級階地,如雲南的思茅盆地。
形成
沉積物沉積後,由構造變動而形成的盆地。可因構造運動使岩層褶皺變形而形成;也可沿幾條平行斷裂帶斷陷而成(斷陷盆地或地塹盆地);也可由斷裂錯位而成;還可由數組有密切關係,方向不同互呈交切配合的大斷裂圍陷而成。由地殼坳陷形成的盆地也叫構造盆地。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