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板頭曲

南陽板頭曲音是河南省南陽市的一種傳統音樂。

板頭曲為中州古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是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成為我國民間樂隊中難得一見的弦索樂組合。其樂曲多半源於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六十八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2006年,河南南陽申報板頭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簡介

化遺產名稱:板頭曲

所屬地區: 河南· 南陽

遺產編號:Ⅱ—46

遺產類別: 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河南省 南陽市

遺產級別: 市、國家

詞語解釋

中國漢族傳統器樂 弦索樂的一種。是 河南 大調曲子(一種 曲牌聯綴體的說唱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流行於 河南省 南陽、 開封、 信陽、 洛陽等廣大地區板頭曲為中州 古曲,用箏、 琵琶、 三弦等樂器演奏, 南陽板頭曲(2張) 是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因主要在 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

南陽地處 河南省的南陽盆地,文化積澱深厚,尤其是在曲藝音樂舞蹈等諸方面更具特色,是全國聞名的曲藝之鄉,有「書山曲海」之美譽。

大調曲子包括「板頭曲」、「牌子套曲」、"雜牌"(又叫小令) 3部分。板頭曲是在開唱牌子套曲或雜牌之前演奏的器樂曲,它類似戲曲的開場 鑼鼓,主要用於召喚聽眾或穩定情緒。它的風格質樸、瀟灑、文雅,經歷代文人和藝人的加工提高,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獨立曲種。 南陽板頭曲

河南板頭曲的演奏常以 三弦、 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為主,配以 手板、 月琴、 軟弓京胡、 二胡(二翁)、洞簫及 八角鼓等,在演奏人員少時,只用三弦和手板演奏;另外還有一種獨奏形式,常用三弦、古箏等。

河南板頭曲的曲式結構嚴謹。它以廣為流傳的《老八板》( 河南板頭曲中稱《單八板》)的旋律為基本素材加以變奏,成為能表現多種情感的樂曲,如《小鵲》、《葡萄架》等,速度有快板、中板和 慢板之分,大多為68板;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以演唱的牌子曲為基調,模仿《八板》的曲式結構改編而成,有時也加入鼓子頭的演奏,如《閨中怨》、《哭周瑜》等。 南陽板頭曲(3張)

河南板頭曲的標題命名方法有 3種:①以 板式命名,如《雙八板》、《花流水》;②以歷史故事命名,如《哭子路》、《鶯鶯喚紅》;③以 樂曲所描寫的形象命名,如《百鳥朝鳳》、《獅子滾繡球》等。

河南板頭曲的曲目約有100餘首。其代表曲目有《單八板》、 《高山流水》、《打雁》、《 思鄉》、《思春》、《大救駕》、《鑾鈐》、《嘆顏回》、《征西》、《落院》、《八景》、《和番》、《蕭妃舞》、《寒鵲爭梅》等等。

板頭曲分布較廣, 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樂曲多半源於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 民間小調。

傳承意義

1949年後,板頭曲得以復甦並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 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 曹東扶先生代表 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 板頭曲 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 《高山流水》、 《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1]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此後, 曹東扶及其後人全力投入板頭曲的記錄整理和演奏,為傳承、保護這一罕見的音樂品種做出巨大貢獻。隨着大多數傳人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板頭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