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松锦战役

松锦战役

来自  360 的图片

中文名称: 松锦战役

发生时间: 明毅宗年

参战方: 皇太极、洪承畴

松锦战役皇太极一生军事艺术中最精彩的杰作,也是世界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洪承畴的错误兵略,使明军丧失辽左四城,损失约15万军队。松锦之败,使明朝损失了在辽西最大的一支精锐军队,也是明朝在关外最后一支精锐军队,以后再也集中不起来这么多军队了,这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从此,结束了双方长达20年之久的辽西军事僵局,清军开始新的战略进攻。 [1]

目录

战争背景

明朝末年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以“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实现了女真各部的大统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三太祖努尔哈赤又以“七大恨”为由发动对明宣战。自万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抚顺第一次与明廷交锋至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在近30年间对明清兴亡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有三:萨尔浒之战沈辽之战松锦之战

当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正式军事冲突的开端沈辽之战是明清激烈军事冲突的高潮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双方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藉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础。这是最大的政治背景。

明“宁远大捷”致使清军在辽西的军事政治行动受阻。为此皇太极审时度势在内部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思想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与此同时征服了漠南蒙古使林丹汗走死青海湖曾两度用兵朝鲜使李廷臣服于清极大瓦解了明廷的势力。继而又出兵统一了黑龙江流域从新满洲得到了充足的兵源期间还多次绕道入关作战,消耗了明廷的实力同时也掠夺了大量物质充盈国库。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军攻占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既而征服漠南蒙古迫使朝鲜称臣解除南下后顾之忧后决意打通辽西入关孔道攻取锦州(今属辽宁)等地。当时驻守锦州的是明将祖大寿。

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弃汗称帝改后金为清这无疑是向明公开挑战。皇太极称“今为敌者惟有明国耳。”大举进攻明朝决计夺取锦州打通辽西入关通道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这个时期明朝早已是“纪纲紊乱”、“吏治腐败”、“财政竭绌”、“边备废弛”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恶化。大顺李自成的起义军正风起云涌般攻城掠地。明王朝陷入腹背受敌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

恰在这时皇太极发动了松锦之战。明、清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战争经历了三年。此役是一场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大对决。

战争经过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以来虽多次侵扰关内但都因没有拿下山海关和锦州而行动不便。为此皇太极下决心要攻克山海关和锦州打通去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为灭亡明朝、夺取北京创造条件。当时明崇祯帝也极力加强对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

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蓟辽总督换上了洪承畴。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他是万历44年公元1616年进士曾任陕西三边总督。后来他因俘杀高迎祥又多次打败李自成在皇帝的心目中战功赫赫。

崇祯十三年清皇太极吸取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派兵先攻占外围据点后又在四面扎营断绝其外援。十四年三月公元1641年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

祖大寿连连告急四月清军围困锦州。洪承畴于同年7月奉命率领吴三桂等8个总兵、13万人马云集宁远。七月二十六日明军进至松山与锦州之间的乳峰山西侧清军已抢先占领乳峰山东侧洪承畴将骑兵布置在松山东、南、西三面驻扎将步兵布置在离锦州只有六七里地的乳山岗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

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至此清军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填壕毁堑,声援断绝”, 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在这种情况之下,崇祯帝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 ,速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帝令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此时明军士气正锐皇太极对清军失利心急如焚。

崇德六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极带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六昼夜兼行500余里七月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决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掉进壕堑里的不计其数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就地处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夷大炮轰毁杏山城垣二十五余丈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

战争结果

松山决战从21日到26日短短四五天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据清方统计共斩杀明军53783人获马7440匹甲胄9346副。

松山溃败明已无力解锦州之围。1643年2月坚守七月的松山粮尽陷落辽东巡抚邱仰民镇将曹变蛟王廷臣被害洪承畴押至沈阳后投降。3月8日祖大寿率余众七千投降锦州陷落。4月8日塔山陷落。4月21日杏山陷落松锦之战落下帷幕。

经此决战明军在关外的主力尽失。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但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思宗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明朝与清朝在辽东的争夺至此也就基本接近了尾声辽东境内已经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了。

战略意义

1、松锦之战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此战乃明清争夺辽东战争中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清军采取围城打援战法取得决战的胜利。夺辽西四城歼敌约十三万众马匹、甲胄无数。使清军八旗劲旅得到空前壮大尤其是汉八旗的扩充。松锦之败使明朝在辽西损失了最大的一支精锐军队也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军队。因此说松锦之战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出现了“惊天大逆转”。战后清军完全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为清军开始新的战略进攻奠定下基础。

2、松锦之战使满洲集团的政治目标得以实现

史料有关满洲集团“取而代之”的远大政治目标的表述记载并不多而现在我们纵观历史从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的步子始终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如抛开太祖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统一东北女真以及对明宣战等不说仅就都城赫图阿拉——界凡——辽阳——沈阳迁移这件事足以显示其政治抱负。这大概是源于这个渔猎民族惯于追逐目标的天性。

那么纵观这次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松锦之战明朝整个辽西防御彻底被毁山海关外只悬一孤城——宁锦京畿无疑袒露在清军的铁骑面前。面对这岌岌可危的局势明廷已无能为力。满洲集团的政治目标“唾手可得”。

可见松锦之战是满洲集团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最后一次大战是从根本上动摇明王朝统治的鏖战是一场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大决战。因此说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皆十分重大。正如康熙大帝玄烨把萨尔浒大战与松锦大战比较时所指出的“太祖一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而帝业定。”

3、松锦之战极大地打击了明廷朝野上下士气

松锦之战明廷调洪承畴为蓟辽总督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集结最精锐的步骑十三万余众几乎是倾其所有与清军决于死战。正如明山西道御史米寿图所说“关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然而其结果却出人意料明军在松锦松山、锦州之间一战而溃且多名将领降清。这一结局不能不引起朝廷乃至举国的震惊与恐慌。可以说松锦之战极大地打击了明廷朝野上下乃至全国的士气为清军日后入主中原顺利收复城池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4、松锦之战满洲集团开始大量招降明朝军政人才

松锦之战后远见卓识的皇太极为日后问鼎中原之需大量招降如洪承畴、祖大寿、祖大乐等一批汉臣并委以重任充当清军入关后的“引路人”。这些都在后来的实践中得以印证故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综上所述首先知道松锦之战对于明朝来讲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其次对于满洲集团来讲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是实现其政目标过程中生死攸关的一次战役是一场志在必得的鏖战。因此在开战前满洲集团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战争中采取科学灵活的战术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为下一个问鼎中原之目标奠定了基础。终在松锦之战后短短的两年也就是1644年取而代之结束了明王朝276年的统治。由此可见夺取这场战役胜利的战略意义对于满洲集团来讲是可想而知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