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鍾健
楊鍾健(1897 06.01-1979 01.15),字克強,陝西華州(今渭南市華州區)人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1],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
楊鍾健 | |
---|---|
中央研究院院士,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 | |
出生 |
1897年6月1日 陝西華州 |
逝世 | 1979年1月15日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德國慕尼黑大學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1897年6月1日生於陝西華縣,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27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3],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6年4月,楊鍾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9年1月15日逝世。
楊鍾健一生從事古脊椎動物學和中、新生代地層研究,成就卓著,生前發表的學術論文及其他著作達674篇(種),他的科學著作,以古生物學內容為主,涉及地層學、地史學、氣象學、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等學科。他的許多工作是中國初創性的,具有啟蒙和奠基性的意義。
目錄
人物生平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6月1日,楊鍾健出生在陝西華州一個教育家 家庭。從童年時起,他就離家跟隨在父親身邊讀書。
1910年(清宣統二年),畢業於華州教育會附設兩等小學堂。
1913年(民國二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學中學班,後轉入西安省立第三中學。
1916年(民國五年),畢業於陝西省立第三中學。
1917年(民國六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民國八年),五四運動爆發後,正在北京大學念書的楊鍾健立即投身到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中去。
1920年(民國九年,經鄧中夏介紹,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和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9月,他與地質系學生共7人,議決建立"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這是中國第一個地質研究團體。
1922年(民國十一年),他在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
1923年(民國十二年)冬,楊鍾健到德國,經過一段時間的德文補習,於次年4月正式考入慕尼黑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專業,隨早年就聞名世界的施洛塞教授和布羅里教授專攻古脊椎動物學。
1925年(民國十四年),確定其博士論文題目為中國嚙齒類化石研究,布勞里教授便介紹地質系的舒羅塞指導他,曾從事中國的哺乳類化石研究。
1927年(民國十六年),以優異成績通過畢業論文答辯,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當時西歐學自然科學得博士學位,一般授哲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中國北部之嚙齒類化石》發表後,立即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讚譽,被認為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誕生的標誌。
1928年(民國十七年)2月,應翁文灝來函之意從德國返回祖,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師,主持周口店發掘工作。
1929年(民國十八)起,楊鍾健把工作重點轉向考察北方"土狀堆積"方面,他與法國地質學家P.T德日進(deChardin)在山西、陝西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記錄了第三紀後期與第四紀的地層,劃分出"紅色土"地層,為中國黃土的進一步研究開闢了道路。
1931年(民國二十年),楊鍾健參加了另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中法科學考察,經內蒙古、寧夏而至新疆,然後經蘇聯返回北平。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他的野外工作以長江流域為主,諸如雨花台礫石、龍潭下蜀壤土和廬山地貌等均經考察。這年秋天,他和卞美年去山東新泰、蒙陰等地,調查有關地層及恐龍化石,返途中,經濟南,齊魯大學地質系教授J.施可特(Scott)示以含於硅藻頁岩中的魚及植物化石;經了解,系產自臨朐縣內,當時他便決定調查這個化石產地。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春,他與德日進、裴文中作兩廣之行,對南方的洞穴堆積展開調查,發表了《廣西和廣東的新生代地層》一文,為中國南方新生代地質的研究奠定了基礎;5月,他一人去山東臨朐,偕技工3人採集了大量的植物、魚、哺乳類及蛙類化石,他把這套地層定名為"山旺統"。這年冬天,他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
1936年-1937年,楊鍾健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兩任理事長,並榮獲葛氏紀念金質獎章。他作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的第一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上旬,日軍進入北平。楊鍾健此時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保護地質調查所的設備財產。經思考,認為當時只有利用協和醫學院和新生代研究室的關係來達到這一目的。
1940年夏,楊鍾健被聘為地質調查所古生物研究室脊椎古生物組主任和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同年10月,他隨昆明辦事處遷到重慶,應邀兼任重慶大學名譽教授。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秋,他隨所轉至四川北碚。此後幾年,他除在北碚做研究工作,兼任重慶大學教授外,並去陝西、甘肅、新疆等地考察。
楊鍾健 |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他被聘為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楊鍾健赴歐美考察和講學。出國考察時,將此標本隨身帶去,在紐約作進一步修理和研究,最後確定卞氏獸是很接近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3月,回國以後,至南京繼續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同年冬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次年春,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48年0月,去西安赴任出任西北大學校長,抵制了胡宗南將學校遷至成都的圖謀。
1949年4月,他拒絕了國民黨脅迫他去台灣的引誘,在南京迎接了解放。
1951年秋,他與劉東生、王存義去山東萊陽和山東大學地質系合作發掘恐龍化石及調查白堊紀地層,是為青島棘鼻龍。
1953年,辭去編譯局長職務,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
1954年5月,去安徽泗洪等地野外調查。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委員(院士),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他與斯行健、趙金科、周明鎮組成中國古生物學訪蘇代表團去蘇聯各地訪問兩月。在此期間,達成了中蘇古生物科學考察協議,並為以後古脊椎動物研究作了戰略性的部署。
1957,其研究室改為古脊椎動物研究所,任所長;此後數年,他經常去山東、山西、內蒙古、甘肅等省調查。
1959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仍完成論文多篇,諸如新疆白堊紀的飛龍,以及華南水生爬行動物化石等工作,就是在當時極其困難的境況下完成的。
1978年4月,去廣東三水縣調查產魚化石地層;9月到廬山參加第四紀冰川與第四紀地質學術討論會,併到野外考察,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的地質旅行。返京後又於10月去上海與美國古生物學家辛普森會晤,回京後抱病撰寫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和第十二屆學術年會發言稿。
1979年,元旦因胃出血住入醫院,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4]。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楊鍾健一生研究了大量化石,記述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及哺乳類共209個新屬新種,對中國生物地層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楊鍾健50多年的科學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25年至1936年,主要從事中國北方新生代地質及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第二階段是1936年至1948年,工作內容除前一時期的繼續外,逐漸轉向爬行動物化石方面及中生代地層;1949年以後為第三階段,主要工作是研究中生代各時期的爬行動物,包括不少總結性論文,另外參與科研管理工作。
他早期的工作,主要是研究華北的新生代地質。這時期發表以關於周口店各地點及華北新第三紀的哺乳動物群,主要是嚙齒類、獸形類等小哺乳動物化石,偶蹄類及大量有關新生代地層、地質發育史的論著,成為中國這方面研究的經典著作。為歐非兩大洲古動物的對比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原始標本,同時也給地球史和生物史填補了空白。從20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工作重點逐漸轉到爬行動物化石和中生代地層方面。較早的重要工作是關於山西武鄉和中瑞考察隊採集的新疆、內蒙古的二齒獸類和白堊紀恐龍的研究
1928年負責北京周口店的發掘工作,此間發生了發現中國猿人第一顆頭蓋骨的劃時代事件。從1929年到1934年,楊鍾健的主要學術貢獻在古哺乳動物學和第四紀地質方面,成為中國哺乳類化石和新生代(特別是第四紀)地質研究的奠基人。從1934年起,他研究的重點,逐步轉向爬行動物。1937年以後,在雲南祿豐領導發掘工作,獲大批恐龍及原始哺乳類化石。1949年後,與裴文中等籌建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為後來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0世紀20年代發表的《中國北方嚙齒類化石》(德文)是中國人撰寫的第一部古脊椎動物學專著,從而在中國創立了這一學科,是中國第一位古脊椎動物學家。 楊鍾健在新生代地質方面最突出的貢獻,是對華北黃土的綜合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時,楊鍾健就根據嚙齒類、兔形類及鹿類等哺乳動物化石帶,對黃土地層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和對比。他把所謂黃土堆積分為紅土、紅色土和狹義的黃土三部分,並將紅色土的時代明確為上新世末到更新世,還進一步細分為A帶、B帶和C帶三個帶,分別代表三個不同地史階段的沉積,每一個帶都有代表性的哺乳動物化石。這樣,有關中國華北黃土及其動物群的研究,就此前進了一大步。此外,他還確立了上述各時期中國北方黃土地層的大致分布範圍,探索了黃土和華北主要河流在地質發展中的特徵變化,以及與古氣候、地殼運動的關係,從而為華北黃土主要是風成的這一學說的確立提供了論據。他的這些開創性工作奠定了中國第四紀研究的基礎,與之有關的重要見解和結論,迄今仍具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楊鍾健不僅研究過哺乳運行好些門類的代表,各類恐龍及恐龍蛋和恐龍足印,還研究過基底爬行動物杯龍類、進步爬行動物獸孔類、水生爬行動物魚龍類、飛翔爬行動物飛龍類,乃至龜鱉類、鱷類、有鱗類等。實際上,脊椎動物各大門類諸如魚類、兩棲類、鳥類乃至人類,他都曾涉及,發表過有關的論文。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圍棋手,一有機會,就在不同方位上布上一子,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開闢一個新地盤,為後學者打下初步基礎。楊鍾健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成績卓著。他十分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對於他們的每一個進步,他都給予鼓勵,並馬上又對他們提出新的要求,促其繼續前進。他在人才培養上沒有門戶之見,凡是在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該所人員還是進修人員,他認為都應給予指導,使其儘快成長。最初,中國從事古脊椎動物研究的僅有古脊椎動物研究所一處。80-90年代,中國有多所大專院校、博物館設有古脊椎動物學專業,其學術帶頭人基本上都是楊鍾健直接或間接培養出來的。
人才培養
楊鍾健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成績卓著。他在人才培養上沒有門戶之見,凡是在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該所人員還是進修人員,他認為都應給予指導,使其儘快成長。80-90年代,中國有多所大專院校、博物館設有古脊椎動物學專業,其學術帶頭人基本上都是楊鍾健直接或間接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賈蘭坡 、吳新智。
楊鍾健 |
主要論著
1:C C Young,Top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Nankou Range in the Vicinity of Nankou Pass Bull Geol Soc China,1923,2:117~119。
2:C C Young,Fossil Nagetiere Aus Nord-China,PalSin,ser,C 1927,5 S 1~82.
3:C CYoung and PTeilhard de Chardin,Fossil Mammals from the Late C enozoic of Northern China,PalSin,serC1931,9:1~66.
4:楊鍾健,三門系之歷史的檢討,地質論評,1936,1:323~330。
5:楊鍾健,中國上新統與更新統之分界問題,科學,1940,24(4):261~280 。
6:楊鍾健,祿豐蜥龍動物群,中國古生物志,總號第134冊,新丙種第13號, 1951:1~96。
7:楊鍾健,演化的實證與過程,商務印書館,1952。
8:楊鍾健,脊椎動物的演化,科學出版社,1955。
9:楊鍾健,秦嶺以北新構造問題,科學出版社,1957。
10:楊鍾健,山東萊陽恐龍化石,中國古生物志,總號第142冊,新丙種第16號, 1958:1~138。
11:C CYoung,The Pseudosuchians in China,PalSin,new serC,No 19,Whole Number 151,1964:1~205.
12:楊鍾健、趙喜進,合川馬門溪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甲種 專刊,第8號,1972:1~30。
13:楊鍾健、董枝明,中國三疊紀水生爬行動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研究所甲種專刊,第9號,1972:1~34。
14:楊鍾健,青海澤庫茶卡油頁岩的鳥羽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5,13(3) :163~164。
15:楊鍾健,關於山東臨朐山旺的蛙類和翼手類,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7,15( 1):76~80。
16:楊鍾健,內蒙古一松鴉蛋化石,古生物學報,1977,16(2):297。
社會任職
楊鍾健歷任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他是美洲古脊椎動物學會名譽會員、英國林奈學會會員、莫斯科自然博物協會國外會員。
1921年7月至1923年7月,他兩次當選為少年中國學會執行部主任。
1929-1936年,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北平分所所長。
1936年和1937年,中國地質學會的兩任理事長。
1953年,任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
1957年8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立,他擔任所長。
1959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1937-1943年,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
1949-1952年,任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局長。
1953-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
1957-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人物評價
楊鍾健為人正直,表里如一。他工作認真負責,辛勤耕耘,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事業。(九三學社評)
楊老的研究領域是相當廣泛的,當前的學者們應承楊老的精神,在研究領域收窄的同時,不斷放大自己的研究視野。(中科院院士吳新智評)
楊鍾健一貫堅持的艱苦樸素、勤奮、嚴謹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着幾代科學工作者。他把畢生的全部精力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他的卓越成就如同一座豐碑,受到後輩的尊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評)
視頻
百名院士的入黨心聲丨楊鍾健:中國恐龍研究泰斗 2021年7月29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改變世界的他們】中國恐龍之父楊鍾健 ,搜狐, 2021-06-26
- ↑ 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楊鍾健 ,新浪, 2021-05-16
- ↑ 【科苑黨建】科學家詩人楊鍾健 ,中國科學院, 2019-10-25
- ↑ 我國卓越的地質古生物學家——楊鍾健 ,百度學術